一吐为快|用包容和理解读懂“网语”
当“哒咩”“显眼包”“尊嘟假嘟”等网络语言如潮水般涌入社交平台,许多成年人望着熟悉的文字,却生出看不懂的困惑。这些被青少年高度使用的网络语言体系,正制造着一道代际之间的“隐形屏障”。如今在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催化下,青少年喜欢用“梗”消解严肃,用“缩写”简化表达,借“谐音”制造幽默。比如“我真的会谢”,最初是略带无奈的自嘲,后演变为调侃各种无奈场景的万能句式;“栓Q”从一句带有口音的“thank you”衍生而来,变成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无语或厌烦的意思。这些看似无逻辑的语言符号,实则是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身份认同的工具,它们不仅是沟通的载体,更是群体归属感的象征。
成年人听不懂“网语”,折射出的是代际文化认知的差异。在传统语境中,语言讲究规范与严谨,而很多青少年追求的是突破与创新。比如“躺平”一词,成年人可能认为是消极怠工,但一些年轻群体则认为是对压力的一种情绪宣泄,是对过度内卷的温和反抗;“显眼包”看似自嘲,实则展现了年轻人不惧目光、大胆表达自我的个性。这种差异并非对立,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同当年有人对流行歌曲“靡靡之音”的质疑,如今面对“网语”的不解,本质上都是不同代际文化语境碰撞的结果。若将“网语”简单归为低俗或无意义,无异关上了理解年轻一代的大门。
破解代际语言密码,需要双向奔赴的努力。成年人不妨放下“权威”姿态,主动去了解“网语”背后的文化逻辑。就像人民日报曾用“YYDS”(永远的神)点赞奥运健儿,打破了传统媒体与青年文化的次元壁,实现了价值观的共鸣。而青少年也应意识到,个性化表达与文化传承并不矛盾,在享受语言创新乐趣的同时,更要守住汉语规范的底线。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更是情感的纽带。当成年人开始理解“绝绝子”的惊叹,“emo”背后的情绪,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桥梁便已悄然搭建。毕竟,比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透过词汇看到彼此的心灵世界,用包容与理解共同书写时代篇章。
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