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刺鲫鱼”要来了!九江彭泽鲫“游”出超15亿元全产业链
捕鱼现场。通讯员彭 琴摄
九江,这座襟江带湖的城市,丰富的水系孕育了品类繁多的淡水鱼鲜,其中从名字就能窥得一方山水灵秀的,唯有彭泽鲫。这个因选育自彭泽县天然水域的野生鲫鱼而得名的鱼种,因肉嫩味鲜、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作为我省当家养殖品种,彭泽鲫不仅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还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水产主推良种,“游”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良种繁育到标准化养殖,从活鱼运输到精深加工,在九江,一条完整的彭泽鲫产业链逐渐形成。这尾承载“年年有余”美好祈愿的“水中珍品”,正通过产业化发展焕发新的生机,续写“鱼米之乡”的现代故事。
一尾鲫鱼的基因密码
鱼是现点现杀的,煎得外酥里嫩,再搭配辣汤浸煮。鱼肉入口即化,没有土腥味,明明辣得“嘶哈嘶哈”,筷子却停不下来。“五一”假期,来彭泽旅游的王先生一家,让地道的“红烧彭泽鲫”征服了味蕾。
“红烧鲫鱼”是一道经典家常菜。在彭泽,一道“红烧彭泽鲫”更显地方特色。
“食材是一道菜的灵魂。相较于普通鲫鱼,彭泽鲫口感更加嫩滑鲜美,且具有高蛋白、高钙、低脂、低胆固醇的营养特征,既满足多元烹饪的需求,又契合健康饮食的潮流。”彭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界华说。
彭泽鲫是我省自主选育的鲫鱼品种,原产于彭泽县丁家湖、太泊湖、芳湖等天然水域。1958年,当地渔民捕获一条13.5斤重的鲫鱼。当时,普通鲫鱼的重量普遍为1至2两,这条“大型鲫鱼”的发现引发了不小轰动,随后其被命名为“彭泽大鲫”。
二十世纪80年代,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原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现为九江市农业科学院)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历经七年六代,成功选育出彭泽鲫,成为我国首个从天然野生鲫鱼中选育的鲫鱼优良品种。彭泽鲫具有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养殖效益高、耐运输等特点。
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鲫鱼淡水养殖产量为284万吨,江西省以27.28万吨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全省来看,彭泽鲫在鲫鱼总产量中占比超70%,并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九江鲫鱼养殖基本以彭泽鲫为主。
作为彭泽鲫选育起源地,彭泽县有“中国鲫鱼之乡”的美誉,彭泽鲫养殖水面达10万亩,每年向全国各地销售鱼苗超15亿尾。
春末夏初是彭泽县彭泽鲫良种场忙碌的时候,来采购“夏花”鱼苗的客商络绎不绝。收网、选苗、过秤、充氧、装车……一尾尾鲜活的鱼苗,加紧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每年销售彭泽鲫优质鱼苗12亿尾,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良种场负责人钱铖说。
钱铖和爷爷、父亲一家三代人,都从事彭泽鲫繁育、养殖、研究工作。经过三代人的接力,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集育苗、选种、养殖、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带动周边百余户养殖户增收。
良种场产学楼的实验室内,养殖盆中,小小鱼苗密密麻麻。“这是新培育的无肌间刺彭泽鲫二代鱼苗,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投入鱼塘养殖了。”钱铖介绍,鲫鱼身上有80根至100根“小刺”,在水生物领域被称为肌间刺,这是大多数人对鲫鱼肉“望而却步”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与南昌大学合作,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无肌间刺彭泽鲫,稳定地市场化生产、养殖、上市后,吃鱼就不再有吐刺烦恼了。
与父辈相比,年轻一代为彭泽鲫产业注入了更多创新活力。在钱铖的努力下,良种场持续扩大规模,已发展为三个分场:一场作为核心育种区,与高校院所合作,专业从事彭泽鲫保种、育种、选种和苗种繁育;二场打造智慧渔业示范区,运用数字化养殖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养殖;三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稻鱼虾轮作”提升综合效益。
传统渔业的现代化转型
在彭泽鲫陆基养殖示范基地,一个个养殖圆桶依次排列,彭泽鲫鱼苗在清澈的水中游动。技术人员穿梭其中,实时监测水温、水质等关键数据,观察鱼苗的发育情况。
“基地内有68个陆基圆桶,每个池子直径6米、深度1.5米、可容纳45立方米水体,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80斤至120斤彭泽鲫鱼苗。”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2024年12月投产,配有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监测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能够实现“高产、优质、生态”的现代化养殖目标。
一直以来,彭泽鲫养殖以传统池塘主养模式为主,且多为春放秋捕的单茬养殖方式,单产较低,市场供应不均衡。如何让彭泽鲫养殖模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工厂化繁育养殖等渔业养殖新模式,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李界华说。2024年,彭泽县成立江西聚成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国有企业携手81家彭泽鲫养殖企业,组成彭泽鲫产业联合体,实行统一鱼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这样能够打破‘一年养一季’的单茬养殖弊端,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鲜鱼上市,全年不断供。同时,根据市场行情自由调节,进一步提高收益。”
2024年,九江市彭泽鲫产量为6.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5亿元,带动1.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后,构建一个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体系,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
前不久,江西聚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太泊湖”品牌开袋即食彭泽鲫鱼块上线某助农主播抖音直播间,仅亮相3分钟便斩获5万单。“这次直播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再次印证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潜力。”该企业负责人盛宾说。
走进江西聚优食品有限公司,只见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的彭泽鲫进行分级、清洗、加工。“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液氮锁鲜技术和自动化加工设备,能够加工彭泽鲫、花白鲢、黑鱼等水产品,主要生产生鲜产品、休闲食品和预制菜三大系列产品。”盛宾说,作为彭泽县农垦集团重点投资建设的项目,聚优食品已建成1个活鲜宰杀车间和4条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彭泽鲫等水产品9000吨,年产值1.35亿元。通过“线下商超+线上电商”双渠道销售模式,产品已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消费市场。
“2024年以来,我们建成彭泽鲫工厂化养殖基地、蔓谷彭泽鲫工厂化繁育车间等项目,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引进京东冷链物流项目,完善了产地储藏、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李界华说,“这些项目提高了彭泽鲫工厂化养殖技术,形成育苗养殖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
产业之路的升级突围
自成功选育以来,在九江,彭泽鲫已推广养殖数十年。然而,随着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彭泽鲫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保证品质,并且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让这尾“水中珍品”游得更远?九江为此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科技赋能,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近年来,九江持续开展彭泽鲫保种、育种、选种和苗种繁育工作,建成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3家,通过芯片移植技术建立了彭泽鲫亲本数据库。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16年,彭泽县成立彭泽鲫院士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院士团队对彭泽鲫生殖、生长、免疫相关基因进行鉴定和克隆,并通过提纯复壮等技术维持彭泽鲫优良性状。2023年,江西农业大学彭泽鲫科技小院在彭泽县挂牌成立,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彭泽鲫科技成果转化。彭泽县与南昌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彭泽鲫“产学研培推用”示范基地,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品牌打造,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了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九江市积极前往全国多地开展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发展电商销售,构建“1+2+N”农村电商销售体系,培育引进多家电商企业,创新“线上平台+合作社+农民”“电商+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
“相较于普通鲫鱼,彭泽鲫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但当前市场价格尚未充分体现这一优势。”原九江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建民分析说,通过品牌赋能实现优质优价,不仅能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养殖户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我们要让消费者认识到,彭泽鲫不仅是一条鱼,更代表着绿色养殖的匠心、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品质生活的追求。”王建民补充道。目前,九江市正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拓展高端渠道等措施,逐步拉大彭泽鲫与普通鲫鱼的价格差距,提升品牌档次,带动渔业向绿色高端生态发展。
——产业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九江市系统深化苗种繁育、鱼种培育、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及电商物流五大示范基地协同发展,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布局。
在供应保障上,彭泽县投资近亿元建设3.5万吨级水产品仓储冷库和综合交易市场,同时结合工厂化养殖与暂养、“轮捕轮放”等养殖模式,实现了彭泽鲫全年均衡、稳定供货。在产业延伸上,引入龙头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对彭泽鲫进行品牌化宣传销售。在文旅消费上,计划推出寻味彭泽鲫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体验从捕捞到烹饪的全过程;同时,大力发展亲子研学、休闲垂钓、观光休闲等“农文旅”融合产业,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渔业文化。
“相信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我们定能进一步提升彭泽鲫品牌影响力,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让彭泽鲫从地方特产蝶变为产业标杆。”王建民满怀信心地说。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