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角度看待患者对“上火”的常见误解

2025-06-06 08:36
大江网-信息日报

  口腔溃疡、喉咙肿痛、便秘长痘……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常被笼统归结为“上火”。这个源自中医的概念,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演变成解释各种身体不适的“万能答案”。但医学视角下的“上火”比这种认知更加复杂,盲目“降火”可能掩盖真正的健康隐患。

  一、中西医眼中的“上火”:同症不同源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体内的“火”具有维持生命和引发疾病的双重特性。《黄帝内经》将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阳气称为“少火”,负责维持体温、促进消化吸收和推动气血运行,此时人体呈现面色红润、手足温暖的健康状态。阴阳失衡时,这种生理之火会转化为病理性的“壮火”,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由外感热邪、饮食辛辣或情绪激动引发的“实火”,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小便短赤等实证热象;因长期疲劳、慢性消耗或阴液亏损导致的“虚火”,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等虚性热证。不同脏腑的火邪会呈现特异性症状,如舌尖溃疡对应心火亢盛,目赤耳鸣提示肝火上炎,牙龈肿痛反映胃火失调。现代生活中,作息紊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等不良习惯容易破坏体内阴阳平衡,若出现持续性口舌生疮、潮热盗汗等明显症状,可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避免自行滥用清热药物。

  二、中医“内热”概念与现代生物医学

  虽然现代医学教科书里没有“上火”这个病名,但结合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找到对应的生理机制。

  炎症反应。西医认为,很多“上火”症状和局部炎症有关。比如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现代医学可检测到患者口腔里的白介素等炎症因子明显超标;而牙龈红肿疼痛,多是牙菌斑刺激引发的牙龈炎。此时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其中的黄芩苷、绿原酸等成分就像天然消炎药,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神经内分泌。现代人常见的“心火旺”可能和压力激素失调有关。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意思的是,最新研究发现这类人群血液里的促炎因子水平会显著升高,这和中医说的“着急上火”“肝火犯胃”不谋而合。

  微生态失衡。现今的肠道菌群研究为“胃火”提供了新解释:整天吃烧烤火锅的人,肠道里的革兰氏阴性菌会疯狂繁殖。这些坏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就像定时炸弹,可能引发全身性的轻微炎症,具体表现即中医所说的口苦口臭、大便燥结等“胃火”症状。

  三、饮食调理的认知陷阱

  水果未必降火。荔枝、芒果等高糖水果引发的口腔黏膜脱水反应,常被误认为“上火”。其实这是果糖在唾液中发酵产酸,导致口腔pH值失衡引发的刺激反应。每日水果摄入量超过400克(相当于3个苹果),反而可能因果糖过量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凉茶滥用引发危机。长期服用含夏枯草、金银花的凉茶,可能抑制消化酶活性,造成腹胀、腹泻等“药源性脾虚”症状。

  吃辣椒未必上火。辣椒素本身具有抗炎、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所谓“吃辣上火”更多源于三个机制:高温食物造成物理烫伤;伴随的高盐高油饮食影响代谢;辣味刺激掩盖食材变质风险。四川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规律食用新鲜辣椒的人群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科学应对指南:让身体回归平衡态

  建立症状观察清单。记录不适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口腔溃疡合并关节痛需排查自身免疫病,便秘伴随体重骤降要警惕消化道肿瘤。

  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湿热体质减少红肉和油炸食品,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阴虚体质摄入更多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避免夜间大量出汗加重津液流失。

  采取阶梯式干预策略。急性期可选择含表皮生长因子的口腔贴膜,慢性症状可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顽固性痤疮患者,可在使用中医清热凉血方剂基础上配合过氧化苯甲酰外用制剂。

  打破恶性循环。23时前入睡能调节皮质醇节律,改善“虚火”症状;每天快走30分钟可帮助肠道蠕动效率提升20%;正念冥想训练能让炎症因子IL-6水平降低至17%。

  身体出现不适时,比起简单归因于“上火”,更应关注具体症状的持续时间、伴随表现和诱发因素。出现持续性不适时,应当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现代医学手段明确病因。

  作者信息:何友芳,女,1984年5月13日生,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外科。

  何友芳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急诊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