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蹭饭书记”走红网络,带来哪些启示?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凭借挨家挨户“蹭饭”的短视频走红网络。通过一碗面条,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董书记热情的笑容和开朗的性格感染了当地的每一个人。人民日报点赞这一行为“看似‘蹭饭’,实则陪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蹭饭书记”走红网络,是新时代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注脚。
“蹭饭”蹭出鱼水情,粗瓷碗里盛民心。初到范庄村,董桂林与村民彼此陌生,沟通困难。他选择以“蹭饭”破冰,放下公文包,端起粗瓷碗,用真诚与热情叩开村民的心门。从被拒之门外到村民争相预约,从生疏客套到老人唤他“孙孙”,一碗面条的温度融化了身份的坚冰,让干群之间流动起血脉亲情。“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聚百家心”,一碗农家饭,吃出的是干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承载的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情怀,延续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传承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董桂林通过短视频记录着自己和大爷大妈们互动的点点滴滴,既让自己的短视频火出了圈,也让很多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变化,更让乡村的“土特产”洋气地乘上了“云快车”。
其实,还有很多像董桂林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不断地推销着自己的短视频,用流量把村里的农产品带出了销量。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河南尉氏县的明燕法,用“玩梗”带火麒麟瓜;贵州石阡的卓仕军,借“整活”卖空山茶叶。这些“土味视频”的精髓,不在于花哨的剪辑,而在于镜头里沾着露珠的瓜果、冒着热气的茶汤,更在于干部躬身入局的真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党员干部把个人流量转化为集体财富,用“网言网语”传递党的声音,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才能真正实现“破壁出圈”。
“红”在田间地头,“火”在群众心头。从“蹭饭书记”到“带货网红”,基层干部的“走红”逻辑始终如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那些在灶台边记录的民情日记,那些在直播间喊破的沙哑嗓子,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帮扶账单,都在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需要更多董桂林式的“蹭饭书记”、更多明燕法式的“带货网红”。党员干部把根扎进泥土,把心交给群众,让“个人红”与“群众红”同频共振,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成为美好现实。
(姚隽)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