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江西这所大学为偏才怪才设“试验田”

2025-07-01 04:41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原创

  高考填报志愿,家有“奇才”该往何校去?

  6月26日,南昌大学公布的一份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招生简章,引发各界关注——

  该校今年将开设9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基础学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专业,拟招收304名学生。

  实验班如何为“非典型人才”开辟成长通道?南昌大学给出了答案:按照“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的办学思路,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奇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从招生选拔到培养方式,再到评价体系……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方式革新,帮助实验班这块“试验田”早日长出创新的累累硕果。

  为“非常之才”开非常之路

  实验班不是重点班,而是一块创新苗圃。

  那么,哪些“非常之才”能进实验班?

  记者注意到,南昌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目前只明确了“全才”选拔条件:高考成绩江西省排名物理组前6000名,历史组前1500名可免笔试;高考成绩达到各省一定的分数线;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全国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者……符合条件之一均可报名。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小磊表示,设立实验班能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奇才、偏才、怪才”,创造脱颖而出的良好成长环境。

  “我们非常欢迎一些单科成绩非常优秀,或者在各类竞赛里面获过奖的学生,这类学生也可以免笔试,列为‘专才’,直接进入面试环节。”王小磊说。

  他认为,从人才发展规律上来说,义务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的更多是知识的全面,现实中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全才”。过于要求自身的全面性,反而不利于后期的培养和发展。

  记者注意到,南昌大学此次实验班的选拔与以往不同。过去是入学以后再报名,从报名到选拔前后共40多天的时间。今年,在开学前就可以通过线上报名系统报名,整个过程缩短到15天左右,极大地简化了程序。

  对许多学生来说,实验班的吸引力在于高配的师资,能满足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后续升学深造的期待,但实验班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王小磊表示,考生在申请前需要从多角度考量。一方面,实验班的选拔与普通考卷考试完全不一样,考生需要在认知上理性对待;另一方面,实验班对考生的学习能力、学术热情,以及专长方面要求更高,应充分结合自身兴趣和潜力来选择。

  从“学分银行”到“科研战场”

  育“非常之才”,须“非常之道”。对这些“奇才、偏才、怪才”的培养,需要颠覆传统教育范式。

  为此,南昌大学实验班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探索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发展、协同育人模式,以培养“追理想、闯新路、攻难关、攀高峰”的交叉跨界创新拔尖人才。

  王小磊坦言,实验班的培养方式与以往高校教育方式不同,不依赖“学分”“绩点”,而是注重思维与创新,极大地尊重学生的天赋、专长。

  他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和书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在某些领域可能具备与众不同的理解、思维、逻辑以及实操等方面的特长。

  “在同一水平线上,过于纠结分数高几分低几分,并没有太大意义。”在王小磊看来,实验班的学生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性地去解决一些社会、生产、经济等现实需求的问题上面。

  如果学生具有突出业绩或科研潜质,有望短期内产生国际级或国家级成果,将由各实验班责任教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提名,就学生的科研与专业部分予以赋分后,作为评价实验班学生优秀程度的依据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以前看成绩,现在看专长,尊重学生的天赋,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据了解,南昌大学实验班也设有淘汰机制和滚动机制,普通班的优秀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实验班。

  这种“能进能出”的弹性制度,既避免标签化,又能保持实验班的竞争活力。

  人才链与创新链的精准耦合

  南昌大学各类实验班的开设,目的是广泛培养各类学科的拔尖人才,让创新的火种在红土地上越燃越旺。

  王小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校理工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江西省第一批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今年正式更名为“黄克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

  黄克智院士不仅出生在南昌,也是南昌大学理工基础实验班最早奠基人郑泉水院士的导师。以黄克智院士的名字命名理工基础实验班,不仅是向这位力学泰斗致敬,更寄托着继承其遗志的,在理工基础领域尤其是力学领域培养拔尖人才的期待。

  此次选拔招生的中微实验班,则是由该校与中国光刻机研发领军企业——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计划选拔20名学生,以智能物联与微观加工工艺及装备为培养方向,把课堂与企业研发生产现场相连。

  在日常教学中,实验班的每名学生都会配一个导师,有些实验班甚至实行双导师制(校内+企业),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研发或重大科研项目。

  “这是一场革新。”王小磊说,以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就是要让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项目上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方向,通过两三年的学习加科研实践,创造真正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