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寻根: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

2025-07-01 19:09 阅读
江西手机报

  江西手机报萍乡讯(何玉吉、魏来、张佳玲)为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持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南昌大学(江西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组织红色司法实践队来到萍乡市安源区开展红色司法实地寻根调研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在革命旧址与现代司法实践的交融中追溯人民司法起源,传承百年红色法治基因。

队员们参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司法实践原点

  安源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司法实践探索。1922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后续设立裁判委员会,以“秉息事宁人之旨,持正道公平之法”为宗旨,开创了党领导人民司法工作的先河。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践队员通过实地阅读展陈的《裁判委员会报告》、裁判委员会旧址照片等材料,直观感受早期司法实践的人民性本质。“当听到裁判委员会一年裁决了530件斗殴、盗窃、赌博等案件,深刻体会到司法为民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百年前就已扎根的实践原则。”队员周思睿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精神赓续:从历史旧址到现代司法的创新实践

  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实践队成员实地考察了裁判委员会办公场所。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是工人们摆脱路矿当局腐败法庭欺压的正义堡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司法组织首次实现了工人自主解决纠纷的权利。”一扇窗,一张木桌,几把椅子,裁判委员会的7名委员就坐在这里办公,讨论关于委员会的一切事项,调处矛盾,公正裁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议制度”也由此产生。当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安源区人民法院五陂法庭初心文化基地。“初心文化基地以忆初心、践初心、守初心三大板块,串联起了红色司法的百年脉络。”庭长尹天兰介绍道。百年后的今天,人民法院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将安源红色司法精神沉淀到法院工作全过程的创新实践,让队员们对司法为民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队员们参观法院初心文化基地

  青春誓言:法治新青年的时代担当

  “‘安源裁判委员会的价值核心在于人民’,这要求法律人始终将群众需求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实践队队长邓建中在现场座谈中强调。他带领队员梳理了安源司法实践在组织架构、工作原则等方面的六大开创性贡献,并寄语:“要把历史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法治问题的能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法律人的时代担当。”实践队员张佳玲对此次调研深有感悟:“站在人民司法的起源地,我们触摸到法治中国的精神根系。未来将以安源裁判委员会的公平之魂为指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梳理了人民司法的历史脉络,更通过“行走的思政课”,为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搭建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平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