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永驻,盛世同讴!江西戏曲的昨夜、今朝与未来

2025-07-02 05:06 阅读
江西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盛世梨园·锦绣赣鄱”——

  一代更比一代红

  “盛世梨园·锦绣赣鄱”,6月18日,以第九届江西省艺术节为契机,我省举行首届江西戏曲晚会,汇聚老中青少几代戏曲人,精选赣剧、采茶戏、京剧等经典名段上演。借力现代技术延展多元场景,晚会以浓郁的文化质感,既展现江西戏曲的博大斑斓,更映照出新时代江西戏曲薪火炽旺的蓬勃气象。现场观众对整台晚会的喜爱,生动印证了戏曲艺术“根在民间、路在民众”的生命本质。以戏曲文化为切入点,晚会将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与戏曲的民间本质,诠释出审美与现实的双重境界。

  整台晚会创造性地将对戏曲传承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戏曲音乐作为“标识”,以此凸显晚会的缘起与理念。演出以“步步娇——赣韵新声”“相见欢——重睹芳华”“满庭芳——姹紫嫣红”三个篇章递进呈现,三个篇章及各节目名称均取自赣剧曲牌,曲牌名与节目内容形成高度意象化的呼应与概括。且每个节目的过门或演奏中,都巧妙融入该曲牌的音乐元素。这一设计让大家认识到:戏曲的传承发展既要聚焦表演艺术,亦不能忽视戏曲音乐与伴奏对剧种前行的支撑作用。这也让戏曲音乐与演奏家的自信与责任愈发清晰:他们不仅要为演员“托、保、衬、随”,更应如王仕仁、程南豪、李忠诚、钟定权、陈裕光、黄国强、罗根才、程烈清等江西戏曲音乐的前辈般,彰显个性、勇于创造,谱写新时代的经典曲牌,探索精妙的演奏方法,焕发戏曲音乐的持久魅力,为剧种的延续与光大筑牢根基。

  江西地方剧种源远流长、体系庞大。一类是可追溯至南戏时代的古典戏曲,承袭明代弋阳腔“三行九色”的传统行当体系,赣剧、宜黄戏、旴河戏、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吉安戏、瑞河戏等剧种流光溢彩,《临川四梦》《窦娥冤》《荆钗记》《红楼梦》等经典剧目古韵新声,余音绕梁;另一类是脱胎于灯彩的歌舞采茶戏,从三脚班到十人班,再到如今成为排演大型现代戏的急先锋,《山歌情》《远山》《榨油坊风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作品如山茶怒放。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江西戏曲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戏曲若想永葆生机、赢得当代人喜爱,鲜活的时代气息不可或缺。时代感并非与传统对立,更非对经典的异化或浅化,而是要在传统基础上祛除暮气、注入活力,尤其通过主旨深化、内容创新,彰显时代特质与蓬勃生机。

  晚会第一篇章的主题打破了先旧后新的惯有思路,选取赣剧、采茶戏的最新成果——新编赣剧《梦回牡丹亭》与新编赣南采茶戏《观灯》,以优美高雅与热闹欢快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江西戏曲的时代新风。《梦回牡丹亭》运用空间闪回与蒙太奇手法,实现剧中汤显祖与笔下人物的舞台穿越,传递出舞台内外古今心绪的遥望与共情。《观灯》将场景设在赣州涌金门前,依托民俗中各行业人物特点设计的形体与唱腔,均源自采茶戏的传统菁华,临水观灯、乘船夜游的场景充满沉浸感与灵动感。这一篇章的舞台设计融合现代装置艺术理念,音乐编排吸收电子音乐元素,营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这种契合当下视听技术成果与文化心理特征的戏曲舞台新形态,并非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通过解构经典文本,释放那些被传统演绎方式遮蔽的现代性内核。当青年演员以活力四射的演绎重新诠释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时,观众恍然领悟:无论是《牡丹亭》中关于青春、爱情、自由与束缚的命题,还是《观灯》中对未来的虔诚祈福与向往,都与当代年轻人的生命体验相通。

  江西戏曲文化孕育了无数杰出表演艺术家。第二篇章“重睹芳华”特邀江西戏曲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登台,演绎各自拿手好戏,重现经典表演范式,既是对老艺术家们春风化雨、播撒耕耘的真诚致敬,也是对七十年来弦歌不绝、代际传承的深情诠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采茶戏(高安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褚凤荣与李小宝,一生一旦珠联璧合,以五十年的热爱与坚守,谱写了动人的戏曲人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赣剧舞台最受观众喜爱的小生表演艺术家童侠,自幼得同为赣剧大师的双亲童庆礽、潘凤霞真传,表演清新俊雅、风流倜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赣剧代表性传承人、南昌大学教授陈俐,其赣剧艺术鉴赏课走红网络,面对流量,她更期盼潮水退去后,这门艺术能长久流传。英雄城家喻户晓的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家魏筱妹,嗓音圆润、收放自如,表演真情贯注、妩媚不俗,她专工青衣,亦能反串老旦、彩旦,此次更别出心裁反串小生,演绎南昌采茶戏经典《方卿戏姑》中“道情”名段。当今优秀的京剧麒派传人之一王全熹,表演恪守周信芳麒派艺术雄浑朴厚、金声玉振的壮美风格,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为麒派艺术的弘扬立下汗马功劳。赣南采茶戏“老茶蔸”陈宾茂,以“一把扇子花、一条单水袖、一种矮子步、一曲采茶调”将赣南采茶戏传遍赣南、粤北与闽西,他还常年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推动赣南采茶舞成为中国民间舞的重要舞种。曾于20世纪60年代两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抚州采茶戏、已85岁高龄的万安安,表演生动灵气,塑造数百个女性形象,嗓音甜美清亮,丰富发展了采茶戏声腔体系。晚会还请到久别江西舞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涂玲慧,她是20世纪80年代赣剧第二次振兴浪潮的领军人物,江西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获得者,其主演的《荆钗记》《窦娥冤》至今仍是久演不衰的赣剧经典。当晚最年长的老艺术家、赣剧饶河戏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胡瑞华,曾于1959年上庐山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演出,从艺70年来,表演始终与时代同频,独创的“水花调”风靡赣东北,当晚清唱的赣剧《二度梅·潼台别》真挚沉郁,高音不飘、低音不散,不愧“穿云紫燕、贯日长虹”之誉。

  师生同台、同代搭档、隔代搭戏……陈宾茂踏着矮子步在前,杨俊挥着单水袖紧随其后,二人同台《茶童哥·朝奉出赣》,让人看见如影相传的延续;万安安与吴岚同唱《小华偏偏爱大华》,那种相得益彰的张力,尽显青蓝相继之妙;涂玲慧与李维德以同代搭档演绎《牡丹对药》,当年的艺术伙伴至今仍默契无间;童侠与朱莹莹以隔代搭档演绎《还魂记·惊梦》,人世更迭中赣剧不老的况味,令人悲喜交集。尤其94岁的赣剧表演艺术家祝月仙亲临现场,为徒弟涂玲慧“把场”,全场为之动容。这种戏曲界传统又厚重的师徒关系,不仅沉淀下口传心授的精湛技艺,更缔结了至亲般的情感纽带,在彼此的引领、托举、对视与欣赏中,铸就了戏曲的辉煌,使其行稳致远、赓续不殆。

  戏曲艺术在日臻成熟的过程中逐渐高度凝练,尤其行当艺术日趋严谨规范后,“武”的艺术个性与“丑”的风格特征在多样表演中更显突出。江西戏曲里,古典戏曲剧种的武戏侧重功法技艺,以展示武打技击为主,将把子功、毯子功等武功技巧作为核心表现内容;采茶戏等剧种的扇子功、矮子步等程式绝活则侧重行当表演,以小旦、小丑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主要表现内容。因一代代艺术家“艺不惊人死不休”的不懈创造,这些技艺形成一家独擅或一戏、一派独有的特点,因难度高、惊险性强而令人折服,渐渐演化出有别于京昆、独具赣地特色的程式体系。但近年戏曲创作、传承与演出中,一些剧种过度依附音乐声腔演唱,呈现偏重文戏的倾向,甚至不少乡土剧种行当单一,武戏、丑戏日趋边缘化,传承乏力。鉴于此,晚会第三篇章“姹紫嫣红”荟萃江西各大剧种的绝活奇技,旨在唤起各界对戏曲特殊人才、特定剧目与独特表演的关注。所幸,这一篇章满台青春“飙戏”,高潮迭起:武花脸与刀马旦对阵竞技,在档子套路中突出多套把子功表演,演员身着高靴、长靠,手持枪戟,演绎“倒吃虎”“云里翻”、下高台,动作矫健迅捷、沉稳干净;人与马鞭、人与枪的互动中,开门炮、伏虎圈、剑枪、三丁等档子排场与把子场面,形成火爆惊险的视听冲击;武戏短打中,矮子功、“三跳”、上高下高、拿顶、旋子等程式功法接连呈现,几十个旋子愈翻愈疾,观众愈看愈“嗨”。这些堪称绝技的武功身架与表演艺术,在对垒中展现主人公特有的身形体态,在身段中雕琢人物的精神情绪,形成极具阳刚美的表演形态。我们看到,这些技艺源自前辈艺术家的创造并积淀为范式,更在新一代传承者身上精彩再现——既严谨规范又气韵灵动,既干净利落又台风活泼,既雅俗兼容又做派多元。江西戏曲“后浪”们,以突破身体与艺术极限的热情演绎,向观众宣告:江西戏曲正青春、正火热!

  纵观整台晚会,热烈而不喧嚣,简净而富内蕴。晚会编导力求回归剧场本质,以“戏剧思维”而非“综艺晚会思维”设计舞台美术,整合紧贴节目意蕴的创作手段,摒弃大而无当的浮华奢靡,突破了剧场空间与效果的局限,尽显戏曲最本质、最靓丽的看点。

  更具深意的是,散布江西各地的不同剧种在此竞技,各自承载了五色斑斓的“家乡风情”;来自全省各地、钟情不同剧种的戏迷欢聚一堂,每个人潜意识中的共同情结被“一朝唤醒”。由此可见,人的意识中存在一种比家乡情感更深沉的“原乡情结”——它或许不如家乡记忆具体,却比具体记忆更开阔深远,甚至超越疆界,是人类对自身血缘、族群与文明来路的普遍关切。为何几代赣东北人在南昌渐趋本土化后,听闻胡瑞华老师唱起“饶河调”仍会潸然泪下?为何新赣剧《梦回牡丹亭》、新式采茶戏《观灯》能打动非方言区的观众?被触动的心灵未必了解赣东北或赣南,甚至表演者亦非当地人,却在一处遥远而隐秘的“原乡”相遇,在共同感受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正是作为江西人共有的“原乡情结”——自己的赣鄱、他者的赣鄱、共同的赣鄱。

  盛宴终要落幕,“回忆杀”总能触动人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索,“我们拿什么留给未来?”江西戏曲要想有所作为,需在文化高度思索定位:若一个剧种或剧团能如当年筚路蓝缕的先师们般,持久追求超越“家乡风情”、升华为“原乡意味”的艺术境界,以永不松懈的文化定力与精神活力,智慧调适,那么它必将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突破戏曲文化的存在边界,与时代接轨、与世界对话。一如晚会尾声歌曲所畅想的那样:

  “芳华永驻,盛世同讴,

  一代更比一代红!”

  □ 刘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