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在湾区,成果在赣南”!千亿湾区投资激活苏区,赣州工业动能澎湃

2025-07-03 07:11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

 

  原标题:

  湾区基因激活苏区动能 

  ——解锁赣州工业倍增密码

 

  盛夏时节,赣南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建设热潮涌动。一组组“湾区速度”的数据,正刷新着人们对这里的认知:每2.5天,便有一家广东企业跨越省界落户赣南;每15分钟,信丰县高新区大族数控的钻孔设备,便能穿梭至隔壁科翔电子车间完成交付……当湾区基因注入赣南苏区,赣南正以“湾区密码”解锁工业蝶变的新篇章。

  近三年来,超过140个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亿元工业项目扎根赣州,总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赣州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湾区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配套关系,其中近六成企业与深圳市产业配套,年供货额超过700亿元。“粤企入赣”超千亿投资的背后,是革命老区与湾区通过制度接轨、产业协同、创新赋能这三大密钥,让“湾区密码”成为激活赣州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制度接轨:“湾区规则”激活“苏区土壤”

  近日,在龙南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能化新能源车间项目现场,厂房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室内消防与墙面施工。“安商单位全程陪同,审批时间从一个月压缩到一周!”龙南鼎泰电子总监葛啟顺在现场感慨道。这家来自大湾区的高端线路板企业,六年来在龙南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高效政务促使企业做出战略调整:原计划在广东上市,现在考虑将主体落地龙南。优化营商环境赢得了优质企业,审批“加速键”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龙南鼎泰电子科技的体验正是赣州制度接轨大湾区的缩影。近年来,赣州按照“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要求,召开了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走进位于瑞金市的江西中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灯工厂”,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机械臂与传送带精准配合完成装配工序,搭载AI视觉系统的物流机器人正将成品分类码放至智能仓储区……这家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的企业,正源源不断地将这批产品发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时间回溯到2024年2月,中积智造负责人林崇普还在为企业顺利投产发愁:“即便没日没夜加班,公司仍因人手不足,生产进度一直跟不上。”然而,“市领导亲自带队前来帮扶,和员工们一起搬运设备和货物,直到凌晨。就业部门也第一时间上门对接,根据岗位需求帮我们精准招聘。”林崇普对政府的服务赞不绝口。

  自赣深两地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赣州加速推进与深圳规则规制的接轨,389项政务服务事项与深圳实现了“同事同标”,127项深圳事项在赣州实现了“24小时自助可办”,20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

  产业协同:“湾区链主”牵引“苏区集群”

  重大项目是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仅今年前5个月,赣州新签约的深圳投资项目就达到了38个,合同金额总计128.7亿元。

  “不是在招商,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这不仅是信丰招商干部的工作状态,也是信丰县商务局局长李志鸿从事招商工作以来的真实写照。仅2023年,李志鸿就有220多天出差在外,足迹遍布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跑了64个城市,飞行里程超过4万公里,外出招商60余次,参与洽谈并促成全县10个上市公司项目的签约落地。全球PCB设备龙头大族数控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个月;天能集团百亿级电池项目的落地,让“内陆县难引世界500强”的固有认知成为过去式;持续7年跟进全球电子电路行业的领军企业景旺电子,并最终促成其落地赣州……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赣州的主导产业之一,赣州经开区、信丰县、龙南市作为主阵地,承接了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转移,构建起了“芯屏端网”集群发展的格局。

  走进信丰县高新区,大族数控科技(信丰)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加紧生产、组装全线性电机六轴大台面数控钻孔机、新型激光钻孔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出厂后,仅需15分钟便可送达隔壁的科翔电子车间。“隔壁就是供应商和客户,生产周期缩短了30%。”大族数控生产总监毛学波说。作为全球PCB装备的龙头企业,大族数控自2022年落户信丰后,带动了一派直驱、麦逊电子等近20家配套企业落地,形成了“设备—材料—终端”的闭合产业链条。

  赣州通过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了现代家居、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1+5+N”产业集群。如今,于都县以“湾区研发+于都智造”的模式,带动本地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服装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总产值的突破,达到了900亿元大关;南康区以“产业大脑”建设为核心,建成并运营了家具产业的“一网五中心”,联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整个产业链的网络化生产、集约型供应和智能化服务;龙南经开区与广州增城经开区结对共建了“增城·赣州(三南)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了深圳大富方圆公司投资的智能终端电子精密件等项目,为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赋能:“湾区思维”催化“苏区智造”

  在广东深圳,多旋翼无人机从篮球场起飞,载着用于抢救病人的血液,仅需30分钟就能送达医院,比开车快半个多小时;伶仃洋上,固定翼无人机满载货物,从深圳飞往珠海……所用无人机及其解决问题方案,均来自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

  作为全国首个以B类通航机场标准建设的低空经济产业园,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吸引翊飞航空、火烈鸟航空、瀚盾多域科技等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达到15.8亿元。背后的强力支撑是赣州与深圳设立的赣深产业合作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首期资金为10亿元,它如同湾区的金融活水,浇灌着赣州的经济沃土,为赣州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粤企资金入赣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而“引才入赣”则为赣州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

  赣州抢抓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大湾区生产总值万亿级城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与深圳、广州人才集团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赣州推动56个市直、驻市单位与深圳签订了合作协议,赣州各县(市、区)也与深圳有关部门、院校、协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协议数量超过200个,探索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借智借力、共谋发展的新路子。

  6月13日,在深圳南山区的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内,于都县“双招双引”推介会火热举行。湾区专家、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魅力纺织·共创未来”的主题,现场还为6名人才代表颁发了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顾问聘书,并签约了8个纺织服装项目,总金额达到了21.91亿元。

  近年来,赣州通过科研飞地、人才飞地、孵化器飞地等多种形式,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注入赣州,推动赣州加速构建“研发在湾区,成果在赣南”的创新生态。赣州市政府、赣南科技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技能人才;龙南市与南方科技大学设立了深圳科创飞地暨南方科技大学徐政和院士锂电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深思实验室杨军院士团队在南康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助力赣州数字经济的发展……

  从制度接轨的“软联通”,到产业协同的“链聚合”,再到创新赋能的“智升级”,“湾区密码”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激活着赣南苏区的动能。赣州的实践证明,当湾区基因融入苏区血脉,这片红色土地也能激励出引领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刘新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鄢朝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