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艺探源青春行 非遗薪火共传承 ——江西科技学院实践队沉浸式体验歙砚文化魅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砚石无声承古韵,匠心有艺润青春。7月2日,江西科技学院“徽艺探源·青春行”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踏入江西省非遗传承基地——婺源县砚君楼艺术馆。江西省"四个100"非遗导师汪顺清带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解锁歙砚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的文化密码。
活动现场,汪顺清导师以“砚中瑰宝”为引,用饱含深情的讲述勾勒出歙砚的千年脉络。他介绍道,自唐开元年间,歙砚便凭借婺源龙尾山特有的金星、罗纹等珍贵石品,以“坚润如玉、磨墨无声”的卓越品质,成为文人案头的风雅象征,承载着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随着一件件馆藏精品缓缓亮相,造型别致的《喜上眉梢》砚、雕工细腻的《兰亭集序》砚,让师生们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到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的风雅志趣。
在技艺展演环节,汪顺清导师化身“砚田耕者”,用刻刀诠释非遗魅力。他手持刻刀,时而轻挑细刻,时而沉稳雕琢,在砚石上勾勒出山水云纹,刀落石开间,原本质朴的砚坯化作灵动的艺术佳作。围观师生屏息凝神,不时爆发出惊叹与掌声,纷纷用镜头定格这一"石上生花"的精彩瞬间。
实践体验区成为青春与匠心碰撞的舞台。学生们手握雕刻刀,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从基础尝试浅浮雕创作。尽管初次操作略显生涩,但大家专注投入,在与砚石的对话中感受非遗温度。当第一块刻有简单纹样的砚台成型时,现场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传统技艺的魅力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墨香氤氲中,研墨书写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用亲手制作的歙砚研磨,看着细腻的墨汁在砚池中晕染,切身感受"储墨不涸,发墨如油"的独特质感。执笔挥毫间,墨迹在宣纸上舒展,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灵动在笔尖流淌,让大家深刻体悟到歙砚不仅是文房重器,更是中华文脉传承的鲜活载体。
此次沉浸式非遗研学之旅,既是一场文化寻根之行,更是一次青春传承之旅。江西科技学院实践队成员们在砚石的方寸之间,读懂了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也更坚定了传承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文化自觉,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创设计等创新形式,让歙砚文化走出展馆、走进大众,让非遗薪火在新时代青年手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