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江西丨一封志愿军烈士的家书
况重晚(1913—1952),江西高安人。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加入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况重晚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第一批入朝作战,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在1952年7月20日的反轰炸战斗中,况重晚不幸牺牲,时年39岁。1954年2月21日,经志愿军第113师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家书原文
何英贤妻启者:
我自从军至久未有来信,对你说明道礼(理),对你帮助不够,这係我的缺点。由于我出军的时候你也清此(楚),不是我故意脱离家庭,由于这时候不是清(青)天白日世界,受到地方黄香零、朱文彬、盛本遗这些恶霸压迫,没有办法去帮蒋介石一些大封建官僚资本当兵。后来,经过解防(放)军推捯(倒)了封建官僚武装力亮(量),接防(解放)过来,我才知道从前当兵是当扶(糊)涂兵。
现在当兵,毛主席领导下,到了清(青)天白日社会民主世界。就是我现在抗美援朝,一心一意保家卫国,帮以前受了压迫(的)自己报仇。使(所)以,当兵也是光荣的。
说起来不係我必(不)要家,但是你在家要加(以)考内(虑),要听我兄的言话指教,要好好接受,莫加我的环老(烦恼),要替祖上争光,要莫把人闲说你缺点,要将我家庭怎样非服(恢复)建设起来才伪(为)对,此信再不多谈,以后回信要将你自几(己)口音到外,以免盼望,切切!忽无(勿误)!
又说,弟亲自胞兄:
这一年的周年信要好好保护,贵体健康!全(家)幸福!接受好好新年,顺利迎来我家!
又说,要相信(响应)领就(袖)毛主席的号召!一九五二年三大号召:一、抗美援朝是我们军人的任务。二、号召建设陆海空军,保卫祖国边疆。你们就有一份(责任)。三、要加强生产节约运动。弟也听到祖国人民封封(轰轰)烈烈接受上级号召。
十二月廿六日弟字,名(明)年即速回信。

况重晚妻子 何英
1913年9月,况重晚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今高安市)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家中原有兄弟六人,其中四人在日军“扫荡”中相继遇难,只剩下他与哥哥况重日相依为命。1946年底,况重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况重晚考虑到哥哥尚未组建家庭,如有不测将遗憾终生。而他已婚且即将要当父亲了,便主动替兄服兵役,毅然离开了身怀六甲的妻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1949年7月,在漫长的相思、煎熬和等待中,妻子何英迎来了高安解放。不久后她收到了况重晚的来信,得知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还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何英内心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丈夫因表现突出入党的消息更让在旧社会遭受过压迫的她感到无上光荣。她给儿子取名建国,她希冀儿子能够像父亲一样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尽管她有太多的思念想向丈夫倾诉,有太多的话语想向丈夫叮嘱,但为了丈夫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在回信中都变成了寥寥四字“一切安好”。
这封家书写于1952年1月22日,信件一开篇就表达了对妻子的牵挂和愧疚之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况重晚也想多与家人保持沟通联系,但身不由己。
尽管憧憬早日胜利,尽管无限思妻念儿,尽管深知生命可贵,但当祖国安全受到威胁时,况重晚义无反顾冲在最前线。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况重晚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无惧、视死如归。1950年11月27日,他所在的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以伤亡2279人的代价,歼敌1.1万余人,荣获了“万岁军”的美名。

第38军113师给况重晚家人的慰问汇票
不幸的是,在1952年7月20日的反轰炸战斗中,况重晚不幸牺牲,直到牺牲,他都没见过儿子一面。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他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写给兄长及妻子的18封战地家书成了仅存的遗物,也成为妻子一生的精神支柱和全部的思念寄托。尺素传真情,这封家书不仅流露出况重晚对家人的依依不舍和万般眷恋,更充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尽显铁血男儿“吃苦在先,冲锋在前”的革命忠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