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千古传丨浩然正气照汗青——探访文天祥忠孝廉节的家风

2025-07-07 06:2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表现出他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700多年来,文天祥忠孝廉节品格成为其家族家风的核心内容,历久弥新,影响了无数人。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文学家。吉安县富田镇是文天祥的故乡,这里高大的状元坊、古朴的文丞相祠堂以及随处可见的翠绿竹林,都与文天祥浩然正气的故事息息相关。

  6月28日,记者来到富田镇探访文天祥的家风密码。对于文天祥家风的故事,当地村民再熟悉不过。有人说文天祥的家风是招兵抗元保家卫国,也有人说是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忠孝廉节。

  “文天祥家风可以总结为忠孝廉节,这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馆长刘祥宪解释,忠孝廉节的内涵就是对国家的忠贞、对父母的孝道、为官的廉洁以及做人的气节。

  走进文天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他忠孝廉节的事迹内容。讲解员贺淑怡深有感触地说,游客到这里参观,看到最多、记得最牢、感触最深的是文天祥的忠孝廉节故事。

  文天祥抗元被俘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两个儿子也战死在抗元沙场。“文天祥及其子表现出的忠义正气,与其家风密不可分。”贺淑怡介绍,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被誉为“庐陵四忠”,文天祥母亲曾氏常以此教导他为官要“忠”;父亲文仪常以竹为喻,教导文天祥做人要有气节。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文天祥不仅养成了忠义品格,其孝道也堪称典范。在他父亲去世后,为方便照顾祖母和母亲,他请求就近任职,朝廷调任他出任赣州知府。为官期间,文天祥以“廉洁”著称。在富田镇,一则关于文天祥“蒲扇送礼”的故事妇孺皆知,它讲的是文天祥答谢正遭遇挫折的老友胡掌柜,仅以一担蒲扇相赠的故事。在文天祥为官生涯中,他拒绝收礼,为答谢亲友,也常以象征儒雅、廉洁的蒲扇相赠。他用一生践行了忠孝廉节的崇高品格。

  为让家族继承他忠贞爱国的遗志,传承忠孝廉节的家风,在狱中,文天祥给嗣子文升写下一封家书,希望文升及家族成员世代忠贞爱国,光宗耀祖。吉安市青原区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会长萧韶光介绍,文天祥去世后,文氏后裔皆以文天祥精神为指引,延续忠义血脉,传承家族气节,将忠孝廉节作为家族家风传承的核心价值观。

  如今,这份家风正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被传承。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6月28日,一个来自湖南的青少年研学团在吉安市白鹭洲书院诵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书院负责人赖路明介绍,这样的诵读场景在白鹭洲书院很常见,不仅如此,在书院参观文山院、走一走正气廊、拓一个“魁”字,也成为游客打卡书院的重要内容。自南宋诗人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此求学问道,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当代学者也被邀请在白鹭洲书院讲坛讲述文天祥家风故事,每次开讲都座无虚席。与书院毗邻的白鹭洲中学,常以书院讲坛作为“第二课堂”,学生伴随着文天祥的事迹与精神,学习、成长。

  吉安籍企业家孙建中从小听着文天祥的故事长大,他在创业生涯中引以为傲的是:重建文信国公祠、排演歌舞剧《庐陵忠烈·文天祥》。如今,文信国公祠已成为吉安市城区中祭祀文天祥以及传承其家风的重要场所,歌舞剧《庐陵忠烈·文天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省内外游客到此感受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记者看到,当地不少祠堂、公共文化场所书写的“魁”字,都少了顶上的一撇。这个“魁”字便是当年文天祥赴考前在白鹭洲书院墙壁写下的,故意少了顶上一撇,意在:魁星点斗贵在人心公正,暗示堂堂正正的处世哲学。因此,后人用这个少一笔的“魁”字教育子孙,守道无忧,明理无憾,正义无惧,守住心中的道义,人生才能天宽地阔。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