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兑现两件事——“中华神菇王”谢远泰的诚信人生

2025-07-07 06:1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2024年“诚信之星”,广昌县远泰食药用菌研究所所长谢远泰成为我省唯一入选者。记者来到广昌县旴江镇谢远泰家中,拜访这位年近古稀的“中华神菇王”。

  “我这辈子就干两件事:让菇子好种,让乡亲活好。”这位步履蹒跚、口齿还有些不清的老菇农,用短短十个字,道出了自己用一生兑现的诺言。

  从大山里出发

  1977年,高中毕业的谢远泰回到家乡,望着四面环山、地少田薄的天咀村,立下了“必须做点什么,带领大家致富”的誓言。为了履行这一誓言,他毅然踏上开发食用菌的漫漫长路,这一坚持,就是48年。

  “去年,我又申请了8个发明专利,有松乳菌的,还有富硒茶树菇的,全部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谢远泰激动地说。谢老的大儿子谢金泉告诉记者,父亲身体不好,每天要吃10多种药,但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去实验室研究菌菇,一待至少两三个钟头。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凭着对技术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谢远泰自费到广东、上海、福建等地的科研机构培训学习,把香菇、银耳、木耳、凤尾菇等30多种菌类的人工培育技术带回了家乡,成为县里有名的食用菌栽培能手。后来,他把家里的猪圈改造成实验室,历经10多年研究探索,经历4000余次失败,终于在1992年种出了人工培植的茶树菇,填补了世界空白,也因此有了“中华神菇王”的称号。

  1993年,谢远泰将人工培植的茶树菇命名为“AB六—2”特种菌,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6年,该项发明荣获国际发明金奖。

  谢老说,当时,茶树菇在国内知名度还不高。为了让农民放心种菇,他包技术、包原料、包收购。1996年,谢远泰创办广昌食用菌开发集团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生产与回收合同,为农户包技术培训、包原料供应、包产品销售,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江西、福建到处都有我的学生,光有名有姓留下电话的就有1万多人。”谢老自豪地说,“那时候,菇农挣了钱,都提着现金去买房呢!”

  多年来,谢远泰累计面向全国培训学员超10万人,茶树菇种植不仅在江西遍地开花,还辐射到贵州、河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变故中守初心

  1998年,变故不期而至。由于谢远泰的推广,各地种植茶树菇的人越来越多,而市场对这个新事物的认可度却没有跟上,茶树菇的市场价格在当年陡然下跌。与此同时,因菇农在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当时有一大批烘干的茶树菇被压碎,达不到收购标准,乡亲们陷入绝望。

  “我的初衷就是让农民得利益。”谢老说,自己想的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农民吃亏。于是,他横下心,毅然决定按每公斤240元的承诺价收购这些残次品。“当时我们都劝他和菇农商量商量,把收购价定得低一些,但他坚决不同意。”回想起往事,谢远泰大弟弟谢远财感慨道。

  菇农的利益保住了,谢远泰的公司却因此亏损800多万元。为了弥补亏空,他卖掉新房,一家人租住在一套老破房中。正巧这时,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名日本客商找到他,想要出价100万美元购买他的茶树菇专利技术,他严词拒绝了。

  1999年10月,谢远泰正为900多名下岗工人开展种菇技术培训。由于过度劳累,他突发风湿性心脏病。为确保培训完成,他硬是拖到第二年,才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没承想,手术又引发大脑出血、中风等多种并发症。谢远泰的身体垮了,每年要花费大量治疗费用不说,公司也因无力顾及而倒闭。最困难的时候,谢远泰全家只剩1000元存款,老伴不得不去废品收购站帮工,补贴家用,他自己则把实验室搬到了床板下。

  归来仍是赤子

  “师傅闲不住,一有空就想上山去采菇子。有时带着我们去,走不动的时候,我们替他采回来。”徒弟谢文良介绍,广昌的大山里还有很多可供食用的野生菌菇,近些年,谢老还在努力培植绿豆菇、石菇、红菇等品种,让它们能够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多年的病痛和贫困并没有击倒谢远泰,他仍然不忘自己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口齿不清,不方便培训,谢远泰便制作了一套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无偿发放给村民;没有了公司,谢远泰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扑在实验室搞研究,他将食用菌的品种由茶树菇拓展到羊肚菌、毛笋菇、虎奶菇、灵芝、鹿茸菇,把茶树菇菌种固体接种发展为液体接种,将木屑栽培技术升级为莲子壳、莲蓬壳代料栽培,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继续研究,因为农民需要新技术。”谢远泰说。

  谢远泰用技术造福了千万农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自己依然清贫,稍有余财便投入公益事业中。天咀村危旧土坯房维修,他捐款1.8万元;村里女学生谢茹英面临辍学,他资助她读完高中,使她得以考取大学;水南圩乡张杨村脱贫户廖诗祥因房屋倒塌、儿子患病陷入困境,他捐助1万筒菌种并上门传授技术;2020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从家里省吃俭用存下的1.28万元中拿出1万元用于捐款,谢老说:“总有人比我更困难。”

  “这么多年,您干成了这么多事儿,也经历了大起大落,您对自己怎么看?”临别时,记者忍不住问道。

  “我自己的事情想得比较少,人一辈子专心做一两件好事就可以了。”谢老平静地说道。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