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网约车暴雨中“扔娃”,不能仅仅止于“封号”
“网约车司机拒载还骗孩子取消订单,把12岁孩子扔在暴雨里,淋成了‘落汤鸡’。”7月2日,天津的武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帖,称12岁的儿子小石和一位朋友打车回家,遇到恶意拒载却不主动取消行程的司机,把孩子丢在半路无助地淋雨。7月3日,平台回应称已对涉事司机账号永久封禁。
司机的恶劣行径令人愤慨,平台虽迅速做出了永久封禁账号的处罚决定,但这不应是事件的“句号”。“封号”之后更需封上“监管的漏洞”,封上“良心上的漏洞”。
从司机角度来看,其行为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与基本人性。接单后,司机有责任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更何况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和恶劣的暴雨天气。然而,该司机为了所谓的“下一单不超时”,竟将孩子赶下车,全然不顾孩子的安全与处境,其冷漠与自私令人心寒。
这警示我们,网约车从业者不仅要具备驾驶技术,更要过“道德关”。平台不仅要对拒载行为实施“零容忍”处罚,还应提高从业门槛,加强对司机职业道德的考核与培训,不能对从业者“来者不拒”,要从源头上确保司机队伍具备基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网约车平台既要有“事后罚”,也该有“事前管”。司机未点击“已接客”这种明显异常的操作,平台未能及时预警与制止;面对乘客投诉,初期处理效率低下,暴露出内部投诉处理机制的不完善。这反映出平台过于依赖事后的惩罚措施,而忽视了事前的监管。平台掌握着大量的行程数据、司机行为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异常行为,及时介入干预。遇到极端天气时,还可根据大数据分析优化派单策略,主动、及时地放宽对司机的考核,让司机能够安心服务好眼前的乘客,而不是为了避免超时考核而不顾乘客权益。
网约车将12岁男孩扔在雨中,这不仅仅是个别司机的违规事件,更是网约车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封号”之后,更需深层反思与变革,如何堵上“雨中扔娃的漏洞”,才是这个行业最该思考的事情。
(郭元鹏)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