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别用老眼光看新就业
近日,毕业于某高校土木测绘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小杨,回到老家河南郑州卖烧饼引发热议,并冲上热搜。有人认为这是浪费学历,有人质疑这是作秀,“学霸卖烧饼”的新闻又一次刺激了公众神经。
看看这些年,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北大中文系才子陆步轩操刀卖猪肉;西安交大材料学硕士庄栋放弃20万元年薪,推车卖凉皮;北大法学院硕士张天一创办“伏牛堂”米粉店……这些“另类”选择,每次都会在社会舆论的油锅里激起阵阵“油花”。
仔细观察这些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这些高学历从业者并非简单重复传统摊贩的劳作模式,而是将专业知识创造性转化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当小杨将土木工程的精密用于设计烧饼造型,当陆步轩用中文系笔锋撰写《猪肉营销学》讲义,当庄栋以材料学研究精神调制凉皮酱汁,不难发现,高等教育赋予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正在解构街边摊的粗放逻辑。他们打破单一职业路径,为青年就业开辟了新赛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实践正在催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新业态,推动街边摊向现代化小微企业转型。
更深层看,高学历青年不再将“体面工作”等同于写字楼里的白领职位,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志趣自主择业时,标志着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就业生态正在形成。面对高学历从业者的非传统选择,社会舆论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学历贬值的焦虑转向知识转化的欣赏;从职业贵贱的偏见转向价值创造的认同;从整齐划一的期待转向多元发展的包容。政策层面应当为知识型小微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公众应当客观呈现这类创业的创新内涵,以开放心态看待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学历不是人生枷锁,而是创新工具;成功不由他人定义,而由自己书写。这或许就是多元就业的生动注脚: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的位置上绽放光彩。正如许智宏所说:“北大学生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才子”当摊主有何不可?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