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小院到博物馆:农大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以代码赋能振兴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报道:近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码上实践”暑期营队深入余干县,循着红色足迹开展社会实践,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践行初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运用专业技能服务乡村发展中践行青年使命,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扎根田野 续写服务华章
7月3日上午,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码上实践”暑期营队成员抵达余干县佰拓有限公司,这里是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科技小院”所在地。长期以来,学院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初心,派专业教师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成为赓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在学院老师带领下,营队成员与驻守“科技小院”的师生汇合,在农户引导下考察蔬菜大棚、养殖基地及玉米种植区。农户详细介绍选种、播种、田间管理至收获销售的全流程,营队成员认真聆听、深入问询,在实践中深化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体悟农户的辛勤与智慧。
随后,营队成员邵佳蕊以“青年建功 乡村振兴”为题为当地村民讲授微党课。她从国防建设重要性切入,阐释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使命,鼓励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振兴,引发村民共鸣。
探寻红色记忆 汲取奋进力量
7月6日上午,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码上实践”暑期营队走进余干县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缅怀革命先烈。潘骥、彭友仁、罗英等余干籍烈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让成员们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余干县作协副主席卢新民以“敢将热血写青史”为题讲授党课,系统介绍余干早期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程,从革命火种的艰难传递到红色政权的逐步建立,深化了营队成员对当地红色历史的理解,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此次余干之行,为营队成员上了一堂深刻的红色教育课和生动的实践课。他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奋斗动力,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代码搭建乡村振兴的“数字桥梁”,让红色基因融入代码,让技术创新服务乡村,在传承红色文化与践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