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动共商土地治理 青春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江西农业大学“三农”实践队与广昌县自然资源局开展土地资源专题座谈会

2025-07-08 16:42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赵钰洁、曹婧冉)7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三农”实践队一行走进广昌县自然资源局,围绕耕地保护、生态红线优化及乡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展开深度座谈。这场“田间课堂”与“政策智库”的碰撞,为破解丘陵地区土地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广昌县自然资源局与实践队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交流。

  广昌县自然资源局谭欣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广昌县作为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土地资源呈现“先天不足”与“后天制约”叠加的特点。全县耕地细碎化程度高,户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且60%以上分布在坡度15度以上的山地,导致农机综合机械化率不足30%,每亩耕地的机械化作业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出40%以上。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队长高茜表示:“我们在驿前镇调研莲田时发现,农户因土地分散导致灌溉设施重复建设,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这提示我们,土地碎片化不仅影响生产效率,更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郑龙金主任在发言中强调:“广昌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必须严守8亿亩耕地红线。”实践队了解到,广昌县生态红线地区约77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48.31%,是抚州市生态红线占比最高的县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突出。当前生态红线划定主要依托“双评价”机制,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具有重要农业价值的丘陵梯田被划入生态红线,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限。

  “比如尖峰乡部分高标准农田因邻近生态红线,无法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影响了粮食产能提升。”郑龙金建议,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坡度较缓、集中连片的耕地优先调出生态红线,同时通过“进出平衡”政策引导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推进。

  实践队成员王家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可以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在生态红线边缘区域发展立体种养,既保护生态又提升土地产出。例如在莲田周边种植固氮植物,既能减少化肥使用,又能为青蛙等益虫提供栖息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针对农民老龄化导致的政策接受度低问题,双方围绕“如何让土地治理政策真正落地”展开讨论。谭欣主任指出,当前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多以文件形式下达,缺乏通俗易懂的解读,导致部分农户对流转存在顾虑。

  对此,实践队提出“青年助农”计划,建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政策微宣讲+技术实操”的方式,将政策“翻译”成更接地气、更易传播的乡音土语,让国家惠农利民的土地政策真正“活”在乡村土壤里。队员罗梁欣分享了在驿前镇开展防溺水宣传的经验:“我们用动画演示和情景演绎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危险,这种沉浸式教育同样适用于政策普及。”

  县自然资源局方表示,希望实践队多运用广昌县的资源案例开展项目或调研,依托学校资源,并整合耕地质量、流转需求、生态红线等数据,实现土地信息动态监测与精准配置,从而建立起长远-高效的交流机制。“这既能降低流转成本,又能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老师吴发明表示。

  座谈会最后,县自然资源局主任谭欣说道:“大学不是象牙塔,需要与基层有衔接。”他强调,高校科研应与基层需求深度对接,学术研究必须向下扎根,青年学子需要走出“象牙塔”的围墙,将双脚深扎在中国大地的沃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国情农情。

  实践队在此次座谈中收获颇丰,并表示后续将针对广昌县土地细碎化问题开展专项调研,根据实际问题、给出可行方案;县自然资源局则表示将继续针对生态红线问题进行优化调整,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的丘陵地区土地治理新范式,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为民利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