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江西|被誉为“江西之李白”的瑞金诗人
杨枝远(1694-1730),字季重,一字静者,别号狎鸥诗客。瑞金市象湖街道上阳人,雍正七年拔贡,清初诗人,著有《狎鸥诗钞》《大梦堂文稿》。
杨枝远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杨长世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岁贡,以文章领袖东南之士。长世酷爱读书,自幼至终未尝一日失学。暇则与子侄友朋掀髯快谈,兴会飚举,上下千古。性喜为诗,年90余,犹日与子侄孙辈相唱和。父杨文饶亦为旷世奇才,且生性豪放,挥金如土。他深爱枝远,“方其幼即纵之肆力于诗古文辞”。枝远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幼时便能日记数千言,14岁时所作《驯雉赋》及其他诗歌、古文,均令前辈长老惊异。未满20岁,著作即裒然成集。吴江张尚瑗太史见后称颂不已,亲自作序,促其刊布,此即《自鸣集》。《自鸣集》上卷收乐府诗112首,大凡友人交谊、黎民疾苦、民情风俗、眼前景物,无不入诗,如《乌夜啼》《上留田行》《节妇吟》《薄命妾》《补天穿词》《老鼠嫁女词》皆为其中佳作。《自鸣集》下卷收古今体诗146首,多吟咏题赠之作,状物逼真生动,感情深挚丰沛。

光绪元年版《瑞金县志》杨枝远生平介绍
若以季重之才,参加科举获取功名,易如反掌。但他无意功名,甘困场屋中。穷经之余,尤喜秦汉人文字。每至会心处,则偕二三知交商榷推敲,酌奇揽胜。若把酒联吟,刻烛分韵,他人未及构思,枝远已墨落如风雨,下笔数百言立就。因此,当他25岁始系诸生籍时,即为学使王思训推重,送入豫章书院。从学期间,枝远以其诗文品行结交了一帮富有真才实学之士,如会昌的吴湘皋、刘安国、赖苍乔,雩都的尹种雨,信丰的郭波千,宜黄的应囿呈,以及江鹤亭、帅宗德、周勿逸、杨斗南、邱眉山等。其时,大中丞白潢巡抚江西,方修通志,聘海宁查夏重(慎行)主其事。一见枝远,即荐与分修。适值内阁学士李绂(江西临川人,康熙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奉旨祭南海,舟泊滕王阁下。枝远投之以诗,李看罢大加赞赏曰:“此吾乡之李青莲也。”(即“江西之李白”)于是,文名鹊起,凡司文衡于江西者莫不物色杨枝远,引以为荣。一时名流如侍讲万承苍、庶常冯詠、编修陆奎勋,皆不顾辈份悬殊,与之结为忘年之交。闽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也与之交厚。

李绂
康熙五十八年(1719)秋试,枝远因意外事故落榜,其后父母相继去世,他痛不欲生,尽孝守诸六年。其间他将思亲之情倾注于诗,积成卷帙,此即《鲜民草》。斯时,枝远家道中落,为衣食计不得不奔走四方,遍尝人生滋味。但他处身逆境仍不改初衷,写下了大量诗篇(《鲜民草》两卷收古今体诗189首)。
枝远诗宗汉魏而根柢于《诗经》,其乐府“出入于太白、长吉、义山三李之间,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其古今体“蓬蓬然若大风之起乎北海,而局乎南海……其为实也厚矣,其为声也宏矣”(张尚瑗《狎鸥亭诗钞序》)。他的诗作不仅格调高雅、婉约清丽,而且语意晓畅、妇孺能解。无论是直抒胸臆、直述遭际之作,还是应酬赠答,记叙写景之章,都充溢真情实感,引人共鸣
欧阳修论诗有穷而后工之说,此说正可由枝远的创作佐证。其父以旷达而落寞,“贫居家四壁,所事惟篇章。依依穷父子,藉此慰凄凉。”(《哀词七章》,《狎鸥亭诗钞》卷五)。待到枝远手上,“所居破屋三间,仰视屋瓦玲珑,洞见天日”。他每每“把笔为诗,饥肠轮转,闻稚子悲啼索饭声,则放笔大笑”。但他并不迷信成论,曾满腔激情地说:“然则为诗者,必愈穷乃愈工哉?吾更疑天道,五年小变,十年大变,造物好忌,不宜千百万年长守故辙。”他寄希望于同窗诗友:“易寒蛩之吟,为凤哕之音,达而益工,为将来诗人翻破造物窠臼。吾将破涕为笑。”这岂只是杨枝远的论诗主张?其实也是他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雍正七年(1729),杨枝远被选为贡生,次年他将赴国子监肄业,行至郡城南昌,因病竟卒于友人家中,年仅37岁。
杨枝远一生创作甚丰,已刻之诗即有近千首,且早已流传海内。据同代学人所言,“自馆阁贵人,以至穷乡学子,无不知有《狎鸥亭集》”。其家乡瑞金民间尚存光绪十年(1884)秋刻本八卷四册,该书被列为江西省古籍整理(1984-1990)规划参考书目。1990年代初,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曾收集民间藏本,重印作内部资料保存。(曹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