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江西援疆医生夫妇的“爱的奔赴”

2025-07-09 07:40 阅读
大江新闻-信息日报原创

  2025年2月18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晨雾尚未散尽,病理科医生熊欣紧了紧行囊,手机里跳出丈夫严俊峰的信息:“克州的雪刚化,自行车我擦干净放在前指楼下了。”这是她接过援疆接力棒的第一天,而此刻,4800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脚下,江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车棚里,那辆带着西北风沙痕迹的旧自行车,正静静等待着新主人。

熊医生在进行集中授课

 

 

 

 

  一场偶遇点燃火种 从“支持”转变为“追随”

  2023年8月的阿克陶县城,熊欣第一次探望援疆的丈夫时,偶遇了那个脸部脓肿的少数民族小姑娘。严俊峰蹲在路边,用尽可能慢的普通话反复叮嘱奶奶“按时复查”,小姑娘清澈的眼睛里映着医生的专注,奶奶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严俊峰的手。“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他。”熊欣在日记里写道。彼时的她,还是南昌家中独自扛起两个孩子和四位老人照料重任的妻子,对丈夫的援疆决定,从最初的顾虑到默默支持,内心深处悄然被那幅“医患情深”的画面击中。

熊医生的丈夫(左)在进行手术

  当2024年底医院再次招募援疆医生时,熊欣几乎没有犹豫。“他走的时候,我担心孩子没人管;可当我决定报名,他只说‘这次换我支持你’。”丈夫的这句话,让她想起两年前自己独自带婆婆做胃镜、陪公公进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复查的情景,想起女儿在作文里写“爸爸在新疆给小朋友修嘴唇”时的骄傲。心理的天平,从“小家的牵绊”逐渐倾向“大家的需要”——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没有专职医生,患者标本需转运至上级医院,“我是病理科医生,这里的需求就是我的使命。”

  两份坚守承载希望 专业服务照亮边疆百姓

  2023年5月,严俊峰作为江西省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医生抵达阿克陶时,当地县医院口腔科只有门诊,没有住院部。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创建口腔颌面外科,完成当地首例唇裂修复术,成为“微笑陶陶”公益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为8名先天性唇腭裂患儿重塑笑容。为了让技术“留下来”,他制定“个性化带教计划”,每周复盘疑难病例,手把手教当地医生种植牙技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2025年2月,熊欣到岗第一天就发现,病理科只有技术员,没有医生。她立刻规范取材、阅片、发报告全流程,引入胸水细胞蜡块诊断技术。“现在每周两批病理诊断,基本实现标本不出县。”熊欣介绍道。

  阿克陶与南昌近3小时的时差,成了夫妻二人远程顾家的“生物钟”。熊欣每天清晨8时定闹钟,为儿子远程完成学校打卡;晚上8时下班后,通过监控监督女儿做作业。而回到南昌的严俊峰,接过了照顾老人的担子,“父亲需要定期复查,母亲高血压得按时吃药,这些现在由我来管。”视频通话里,严俊峰常给熊欣看冰箱上贴着的“全家福”——女儿画的画里,爸妈穿着白大褂站在雪山下。

  爱不是“要求”而是“成全”。夫妻二人在视频里常交流工作,严俊峰分享“如何与少数民族患者沟通”,熊欣请教“科室管理经验”。这种“你懂我的专业追求,我支持你的理想信念”的默契,让三年的两地分居有了特殊的意义严俊峰说:“真正的爱不是捆绑,是看见对方的价值,并推一把让她发光。”

  “三个一”目标显担当 “小爱”与“大爱”双向奔赴

  熊欣的办公桌上,除了病理切片,还有一张手绘的规划图:“一套可复制的病理科管理模式、一名技术骨干、一个免疫组化平台”——这是她给自己定的“三个一”目标。而严俊峰留下的口腔科带教体系仍在运转,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三级手术。“我们夫妻只是江西医疗援疆接力赛中的两棒。”熊欣说,“但每一棒都要跑出加速度。”

  从赣鄱大地到天山脚下,严俊峰与熊欣的故事,是千万援疆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你援边疆我守家”的接力,诠释着“小爱”与“大爱”的辩证:当丈夫的背影成为妻子的方向,当妻子的选择得到丈夫的托举,爱便不再是“此消彼长”的牺牲,而是“双向奔赴”的成全。正如他们所相信的:真正的爱,是让彼此在理想的土壤里,都活成更挺拔的模样。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