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四字匾额里的百年家风传承

2025-07-09 08:12 阅读
江西宣传

烈日当空,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土库稻花香馆的青石缸内莲影轻摇。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漫步于恢宏院落之中,抚过青砖黛瓦的赣派风墙,在天井透下的光影里,倾听程氏家族的故事。

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百余年间,程氏家族走出了7位进士、21位举人。清道光年间,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一门三兄弟,同时当上封疆大吏(督抚),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传为美谈。

秘诀何在?答案就藏在程氏家训和家风传承里。

 

书页生香泽被后世

 
 

程氏三兄弟的爷爷程启垣是一位普通的农夫,依靠辛勤劳作积累起一点家底,便重金聘请名儒开设家塾。为了督促后人,他还以身示范,在农忙时节也坚持白天干农活晚上读书。

天道酬勤,程家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到清嘉庆年间,程矞采、程焕采与程楙采相继高中进士,程氏一门许身于国,造福百姓。

程氏兄弟秉持“文延世泽”的观念。他们大力支持父辈们已经开始的义举,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族中规定:程氏后人都要进私塾就读;周边他姓子弟也可免费入学。此外,程氏还倡导建立“宾兴会”(一种民间助学机构),为当地贫困子弟进京科考或就读高等学府提供路费和学费。

书香浸润,文脉不息。受汪山程氏家族影响,新建区大塘坪乡重教崇文蔚然成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走出博士18人,博导12人,研究生近40人。为了更好奖学助学,当地在2016年成立了南昌市大塘助学兴教基金会。基金会每年都会奖优助困,自成立以来累计向1804名学子和教师发放近200万元。

 

廉风润后德业长兴

 
 

在汪山土库祖堂,“忠、孝、廉、节”四字高悬匾额之上。

据记载,程楙采从翰林院赴任凉州知府时仅有布衣棉袍。临别之际,其父嘱托他要以“清、慎、勤”三字为居官之要,即做到清廉、谨慎、勤政。程楙采热泪盈眶,在任安徽巡抚时,他勤勉清廉,以政绩民生践行对父亲的承诺。

“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严格的家规家训,规范着程氏子孙一言一行。清道光年间,程矞采修筑虎门炮台抵御外侮,程楙采治水修堤被百姓立碑“程公堤”,程焕采兴利除弊整顿盐政——他们的故事被镌刻在祖堂的雕花木椅上,成为后世子孙的楷模。

2017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推出江西南昌汪山土库专题,专题宣介了以“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为价值内核的程氏家规家训。

 

亲善和睦家道恒昌

 
 

汪山程氏家族一直帮助和接济贫困宗亲和乡邻,家风的传承一直没有改变,家族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牢记“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的家规。一次家宴中,程楙采的儿子程鼎芬对宗亲出言不逊。程楙采听到后,当堂呵斥:“富贵无常。今日我贵骄人,异日人贵亦骄我。势位之危,危于朝露,可慎哉?”程鼎芬被训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

春风化雨,润泽古邑。在南昌市新建区,汪山程氏家风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生机盎然、激励人心。江西好人、“90后”“校长妈妈”李瑶坚守乡村教育12年,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家园”;“江西好人”李红24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妹妹,用付出诠释“血浓于水”的姐妹亲情;“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杨辉利把患者当亲人,用心用情展现医者担当……

“程氏家风植根新建区文化沃土,它最终超越家族范畴,以典范的力量回应着每一代人的精神需求,指引我们坚守精神家园,谱写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新建区社联副主席傅逸椿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