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江西在行动 | 数字技术赋能,龙南创新完成四普工作
龙南作为客家文化重镇,其境内保存有376座明清时期客家围屋,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龙南市普查办以“科技赋能、精准建档、全民共建”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普查工作模式,为推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注入新动能。
建立科技赋能的人才培育机制
龙南市构建“理论—实操—应用”三级培训体系,开展数字影像采集(含全景拼接、多视点摄影)、三维建模、GIS空间分析等专题培训,建立“师带徒”现场教学机制,老普查队员指导新队员完成无人机航测(累计飞行1200架次)、地面控制点布设等实操科目。同时对文物点进行三维建模,生成与文物本体一比一模型,反映文物点周边环境,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搭建数字模型库快速获取文物的三维模型。
构建全民参与的文物保护网络
龙南市积极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设计四普知识宣传折页、宣传问答车贴等合计300余份进行线下宣传,在公众号等新媒体累计发布宣传短视频10余条(总播放量3万+),开展文物保护知识进校园和进景区知识竞答活动,每场平均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社会公众积极捐赠汉代绿釉跑兽罐、红军菜刀等珍贵藏品,提供不可移动文物新线索共25处,提供文物相关史料,助力完成四普新发现实地调查。这有效提升了全市四普工作群众参与度,进一步营造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文物普查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全链条数字化成果转化
龙南市创新技术应用,采用无人机进行航线规划,利用其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详细记录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保留文物的原始面貌。这种高精度的记录对于文物的长期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龙南积极推动数据标准化,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从不同角度采集影像,通过自动化的航测、建模软件进行自动化建模及人工精修整饰,对文物以及周边场景进行快速、真实的建模与还原。这一方式具有真实反映地物周边情况,可实现单张影像测量、可采集建筑物侧面纹理以及实现快速共享等特点。
龙南市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两线”数字化矢量图划定,建成全省首个县域四普数字模型库。这一成果推动形成了可查询、可分析、可利用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字信息“一张图”和可视化三维立体模型,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