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共生稻”!这场“高智”活动让大家见识稻田里的“黑科技”

2025-07-09 15:38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DSC01889(1).jpg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旻报道:对于大众而言,谈论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话题,脑中就会闪现汽车尾气以及工业气体排放的画面。事实上,稻田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而不同的水稻品种以及灌溉方式均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7月8日,“菌根共生稻”稻田碳排放现场观摩与评议会在南昌举行,来自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福建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水稻和生态领域的院士及专家学者汇聚英雄城南昌,现场考察调研“菌根共生稻”南昌县向塘镇试验基地,开展“菌根共生稻”稻田碳排放的观摩评议,并对“菌根共生稻”未来科研发展把脉定向献智。

 

微信图片_20250709132553.jpg

什么是“菌根共生稻”?这一水稻品类是如何创制的?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仁良博士向记者介绍了“菌根共生稻”的“诞生”及科研历程。2019年,黄仁良博士团队首次从植物大熊猫“东乡野生稻”中发现了促进水稻与丛枝菌根真菌高效共生的基因(OsCERK1DY),发现该基因能够促进水稻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在绿色高效、减肥减药和有机农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黄仁良说,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全方位开展菌根高效共生水稻的育种工作,利用该基因改良创制了“赣菌稻1号”等“菌根共生稻”水稻品种,而以“赣菌稻1号”为代表的“菌根共生稻”在示范测产中体现出很强的节肥抗病特点,减少化肥同时提升产量,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根共生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从而明确菌根共生稻在水稻低碳生产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表示,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类分布最广泛的土壤真菌,不仅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盐,提高植物抗旱、抗逆能力和营养条件,还能改善土壤特征特性,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改良后的“菌根共生稻”增强水稻自身与土壤真菌的共生效率,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对农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菌根共生稻”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认为,“赣菌稻1号”等菌根共生稻品种在绿色高效、减肥减药和有机农业中具有非常广阔且良好的应用前景。“这几年我一直关注‘菌根共生稻’,之前也来参加过这个水稻品种的示范测产活动,我认为这个品种意义很大,前途光明,像‘赣菌稻1号’在减少化肥使用的条件下保持高产,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育出更重大科研成果。”谢华安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杨维才表示,“菌根共生稻”是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如何将这个科技成果“小苗”培养成为“大树”,需要农业科技人员加强与不同系统科技团队包括生态环保等专业人员的协同攻关,建议采用“一边科研、一边推广、一边应用”的科研模式,尽早将品种提供给农业企业示范应用,让科技成果尽早转化落地,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种质创新,与会专家也纷纷支招。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提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团队将一个基因做成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希望久久为功,坚持在种质资源创新上做出更大成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曹杨荣认为,“赣菌稻1号”是利用水稻与丛枝菌根高效共生基因改良培育而成,具有减肥、抗病的诸多优点,建议研究团队对该基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深刻解析具有该基因的水稻是如何排斥有害物、吸引有益物质,研究并阐明其科学机理对未来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活动中,江西省农科院与江西金信种业有限公司签署了中稻型菌根共生稻“两优菌占”经营权转让协议,来自省直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企业的与会代表纷纷发言,为“菌根共生稻”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