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非金属矿“牛”人——记江西省劳模、省地质局第七大队退休高工庄贤贵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袁赣湘)2015年9月29日,江西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省地质局第七大队庄贤贵被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这位找矿“牛”人带领他的团队在赣州发现了一批找矿前景良好的矿产地,找到了数个大中型萤石矿床,为赣州市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氟盐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憨“牛”一般踏实
1981年,年仅20岁的庄贤贵进入大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转眼40多年过去,于都祁禄山,安远版石,寻乌、崇义、全南……他在赣南各地跑过区域地质调查,寻找过钨、钼、银、铅、锌、稀土和萤石等矿床。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大队主要技术骨干,他在于都某矿区理顺了矿区地层序列,提出了层控型成矿的新理念,并使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交的报告获得原江西省地矿局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平时不善言语、内心刚强且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庄贤贵,对地质理论刻苦钻研,对找矿认真负责。在工作中,他像“水牛”吸水般吸收知识营养,积蓄了丰富的找矿实践经验。老职工说,只要在矿区工作,小庄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小黄牛”,成为这个团队加班加点最多的人。年轻同志说,只要庄贤贵在项目队,就像一头“牛妈妈”,悉心将找矿经验传授。回到家里,老婆孩子说,他就像一头“憨牛”,趴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夜。
耕“牛”一般执着
2006年,庄贤贵担任非金属矿床——萤石项目队队长。接手之初,因赣南对非金属矿种之一的萤石认识尚浅,诸多萤石资源尚未发现,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全。
庄贤贵用数个月时间查阅大量地质资料,认真分析和研究萤石矿床的成矿理论、赋存规律。结合赣南的地质特征,重点研究赣南萤石矿床的成因、成矿规律、赋矿地质条件及萤石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对前辈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地质资料进行认真借鉴,带领萤石项目队12名队员深入全南、兴国、会昌、石城、宁都等地开展野外实地勘查。尤其对少数过去因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曾不受人重视的“呆矿”进行实地勘查和重新评价。经过他和团队实打实的工作,硬是在赣南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选择出一批有找矿远景的工作靶区。

在兴国县某矿区,数十年前曾有地质队伍到该矿区勘查,因成矿规律和对赋矿构造研究不足等原因,找矿成果为零。庄贤贵调阅了前人的工作资料,经过认真研究与分析,认为该矿区有成熟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成矿条件。他率领团队在矿区面上开展普查后,采取深部钻探验证,结果孔孔见到了品位较高的矿心。经过数年普查、详查,“呆矿”终于变成“宝藏”,该矿区新增萤石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找矿突破成果荣获2010年度原江西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石城县楂山里矿区,寻找萤石矿床取得新突破则更加体现庄贤贵过硬的找矿技能。此前,该矿区从未有发现萤石矿记录。经过庄贤贵和他的团队用萤石成矿理论进行分析,认为此地红层与变质地层的层接触带上,具备形成萤石矿床的赋存条件。经过精心设计确定靶区,2014年提交普查报告,2018年提交详查报告,取得萤石矿资源量由普查的300余万吨至详查的500余吨,达超大型规模。
在全南县青龙山矿区,庄贤贵率项目组成员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矿区条件差等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勘查任务,将原本萤石资源不足50万吨的中型矿床扩大到超100万吨的大型矿床。
这样的业绩还出现在兴国、会昌等地。他退休前的10余年间,庄贤贵和他的萤石项目队共提交了9份萤石矿区勘查报告,找到超大型萤石矿1处、大型2处、中型5处。正因为有了这些萤石资源量做支撑,使赣南累计萤石资源储量超过数千万吨,为江西省和赣州市氟盐化工产业腾飞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壮“牛”一般坚定
寻找萤石等非金属矿床并非易事。萤石矿床多数藏匿在偏远山区或无人之地。赣南植被丰富、天气炎热,毒蛇、毒蜂特别多。40年来,庄贤贵对找矿事业做到像“牛”一般坚定走在前。穿坑道、进民窿,爬山高、背矿样,他都样样干在前。从“小庄”成长为“庄高工”后,他肩上多了责任与担当。

多批大学生来队工作,分在庄贤贵的项目后,他都会潜心做好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技术和人品做榜样。队员有不懂问题他毫无保留地教授,既教授找矿经验、技艺,还传授找矿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有的矿区因山高林密,造成没手机信号、没网络、没电视,条件十分艰苦。又因工作矿区点多分散,队员时常集中突击攻克一个矿区,时常分散在其他矿区。工作的艰辛和工作之余的孤独,使年轻队员特别想家。庄贤贵会合理地让队员调动、轮换,让队员互帮互助、充实提高。
有着“牛”一般品质的庄贤贵,不仅收获了丰硕的找矿业绩,还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
人已退休但心没有退休。作为大队地质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庄贤贵,只要工作需要,他随叫随到,继续在地质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余热,践行自己的找矿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