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农民工大爷写《我的母亲》,为何能击中人心?

2025-07-14 18:3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近日,短视频平台一博主邀请工地大爷写高考作文,多数人婉拒。而一位戴着安全帽、穿着工装的农民工大爷的高考作文《我的母亲》在网络上爆火,有人将它与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相提并论,收获了数百万的点赞和无数网友的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修辞,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母亲平凡又艰辛的一生,却为何能像一颗重磅催泪弹,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大爷笔下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农村女性的缩影。“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这样的描述没有丝毫渲染,却勾勒出一位为家庭耗尽心血的母亲形象。她心善能容人,把好东西先让给别人;吃饭时总等家人吃完,自己才将就几口;过年累得直不起腰,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这些琐碎又真实的生活片段,是无数人童年的记忆,也是母爱的最好注脚,让人感同身受。

  大爷的文字之所以动人,还因为其中饱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敬意。“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质朴的话语里是岁月也无法磨灭的牵挂;“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简单的心愿,满是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这种纯粹而深沉的情感,无关身份地位,无关文化高低,是人类共通的心灵密码,一旦被触动,便引发强烈的共鸣。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文字泛滥的时代,太多的文章堆砌辞藻、无病呻吟,看似华丽却空洞无物。而大爷的作文却如一股清泉,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这也提醒我们,好的文字从来不是靠技巧堆砌,而是源自生活的沉淀和真情的流露。就像古人说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将情感融入笔尖,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作品。

  农民工大爷的《我的母亲》,打开了每个人心底对亲情的集体记忆。它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文字从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对生活的真诚凝视、对情感的坦诚流露中。当我们被那些洗尽铅华的叙述打动时,其实是被共通的人间温情所触动——那是母亲弯腰劳作的背影,是岁月带不走的牵挂,是每个普通人生命里最珍贵的光。

  (刘诗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