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别让“暖心宣传”凉了劳动者的心
近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在高铁上遗失儿童手表。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经定位确认儿童手表已进入山西大同市某垃圾中转站挤压箱,箱内有约8吨垃圾。两名环卫工人顶着高温天气,徒手翻找4个多小时,最终找回手表。当地媒体将此事报道为展现城市服务温度的典型案例,强调从12345热线响应到执行的全流程高效协作。然而,这则报道引发网友普遍质疑:“谁来心疼环卫工人?”“一个儿童手表有必要这样翻找吗?”

当环卫工人在8吨垃圾中徒手翻找手表的画面被当作“暖心新闻”传播时,大多数人并未为之感动,反而充满质疑与愤怒。这种反差源于大众对环卫工人的共情,他们并非没有尊严的“工具人”。公众的不满早已超越事件本身:这场被宣传的“服务温情”,实则暴露了对劳动者权益的深层漠视。劳动从来不该如此卑微,劳动者的尊严更不该成为政绩宣传的牺牲品。
“高温下的寻表行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为民服务的温度,而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与劳动价值的错位。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徒手扒开恶臭的垃圾堆,用4小时艰辛劳作换回一块价值1000元左右的儿童手表。当地媒体将其描绘为“不惧脏乱的坚守”,却对环卫工人是否配备防护装备、是否获得额外补偿避而不谈。这种将劳动者血肉之躯当作“暖心素材”的宣传,本质是对劳动价值的稀释和对社会公平的消解。
劳动者的尊严是社会文明的底线。环卫工、快递员、建筑工人等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构成城市运转的基石。他们的劳动值得尊重,权益理应保障。但在大同这起事件中,公众看到的是畸形价值排序:为一块普通儿童手表,环卫工人要在高温下忍受恶臭与细菌侵袭。这种资源投入失衡背后,是对劳动者权益的轻慢。
正如一名网友质问:“若一块手表都值得兴师动众,明天丢了耳机是否也要全城动员?谁来为无边界服务买单?”更值得警惕的是,将劳动者的艰辛异化为“正能量”的叙事逻辑正形成负面示范。地方部门把环卫工人超负荷劳动当作政绩炫耀,实则默许“牺牲劳动者权益换服务口碑”的潜规则。在这种逻辑下,劳动者健康成可随意消耗的成本,诉求成可忽略的声音。相关部门在舆论质疑后的沉默,更凸显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层面的缺失。
城市服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既要回应民众合理诉求,更要守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别让“暖心宣传”凉了劳动者的心,更别让劳动在所谓“服务”中变得卑微。为普通失物动用大量人力成本进行高强度搜寻,不符合公共资源高效利用原则,也违背对劳动者的基本尊重。建立失物寻找分级机制,明确紧急救助与普通服务的边界,让劳动者付出获得合理回报与保障,才是文明城市应有的治理之道。
(樊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