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江西在行动 | 午休访谈——渝水四普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
新余市渝水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面临传统普查模式因与基层工作时间冲突,常遇“走访难见面”“信息采集不全面”等问题,尤其对古村落、宗祠等需要多方协调的普查对象,普查推进较为困难。为此,新余市渝水区积极探索创新,普查队员采用“午休抢时工作法”开展文物普查,取得良好效果。
普查遇困 农忙时节“见面难”
渝水区进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面对全区星罗棋布的500余处文物点,普查队员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最大的痛点还在于时间上的冲突,村民白天忙于田间地头或者在外务工,普查队员按常规上下班时间上门常常吃“闭门羹”,或者只能匆匆聊上几句,难以深入。大桥村彭克勤洋楼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师部驻地,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零散,许多历史细节已经模糊,其承载的抗战记忆亟待抢救性挖掘。“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大桥村时,正赶上村民下地干活,在村口等了两个小时,只见到几位老人,对我们的询问也半信半疑”,普查队员们回忆道,这样的场景在普查初期屡见不鲜。
午休抢时 叩开尘封记忆门
面对困境,普查队内部反复研讨,最终“午休抢时工作法”应运而生。普查队员主动牺牲个人午休时间,利用村民午饭后至下地前的“空档期”,开展灵活高效的走访访谈,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历史记忆之门。彭卓仁老人作为师部驻防情况的关键知情人,是普查队员访谈的重点。老人起初面对普查队员的来访有些拘谨和犹疑,普查队员们并未急于求成,耐心听老人讲述家常,从村庄变迁聊到家族往事,信任悄然滋长,老人逐渐敞开心扉。午后的蝉鸣与老人的讲述交织,队员的笔尖在纸页上沙沙疾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被重新唤醒。
作风转变 破解痛点赢民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十七天的午间“抢时”,汇聚成沉甸甸的3万余字口述史料。其中彭卓仁等关键知情人的回忆,不仅精准还原了58师师部驻防的许多细节,更整理出20余条具有珍贵价值的抗战记忆,为“彭克勤洋楼”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更加丰满的历史维度。方法创新带来了显著成效,更可贵的是,普查队员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村民,带动全村群众主动参与文物普查,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助力”的文物保护模式。村民们热情地为普查队引路,主动提供线索,甚至帮忙联系其他知情老人。普查队因此还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新发现明清古民居20处。
“午休抢时工作法”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普查队员们将“午休空档”转化为“黄金窗口”,开启的不仅是尘封的历史记忆,更是新时代干部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从而极大提高了文物普查的精准性,有效破解了基层文物普查“见面难、深入难”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