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珍贵的瓷盘被磕了!这段高情商发言赢得全场掌声
“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于7月19日在江西赣州举行。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围绕“新闻力量·文明对话·推动世界现代化”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江西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赵洪潭报名参与活动全程,她邀请各国记者一起制作瓷盘,并在中国—欧盟记者圆桌会上讲述了这段故事,赢得阵阵掌声。
赵洪潭受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
原标题:
我在现场丨极为珍贵的瓷盘被磕了!这段高情商发言赢得全场掌声
作者:赵洪潭
听闻“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将在江西举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齐聚。这是江西历年来规格最高的媒体涉外会议,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窗口: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我们能向全球同行学到什么?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
摄制组提前三天就扑到了景德镇——这座最能代表江西、也最有“国际范儿”的瓷都。目标很明确:在外国记者团紧凑的行程里,让他们不只看到冰冷的瓷器,更要“看见”活生生的景德镇。
两天里,我们追着最懂这座城市脉搏的人——御窑博物院的翁彦俊院长和陶文旅集团的刘子力董事长,试图找出最能打动国际同行的“点”。我们也找新重庆客户端的朋友要了去年的活动专题做参考。
一番操作下来,总算有了底。
可万万没想到,我这个跑了十几年新闻的老记者,在真正面对国际同行时,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尴尬的“滑铁卢”——英语,卡壳了!脑子里翻腾着问题,嘴却像生了锈。
看着土耳其49W新闻网的联合创始人穆罕默德,我只能尴尬地掏出翻译机。那一刻,挫败感像冷水浇头。不能提问,不能深度交流,我这记者还怎么当?
哪能就这么算了!我迅速扫视全场。嘿,环球时报的同行,可以“搭伙”!可以帮忙翻译的志愿者和中国记协的老师,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逮住会说中文的澳大利亚和德国记者,采访就有了突破点。我们拿出了“工作狂”的劲头,机器几乎没停过——镜头是我们的另一张嘴,必须把每一个可能的细节、每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都“咬”住!
在陶溪川创意集市,我们敏锐地跟上了波兰媒体协会主席马雷克。看到他对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满好奇,我灵机一动,拉来了一旁会说英语的姑娘Vickie。
缘分真奇妙,Vickie竟和马雷克女儿同名!看着马雷克为女儿精心挑选的耳饰,听着他脱口而出的“Amazing”,我赶紧示意镜头推近:“您看好中国吗?”
他指着周围说:“看好!都是年轻人!我刚问了两个,33岁,24岁。答案不就在眼前?这里有年轻一代,这里有中国的未来!”
这条活蹦乱跳的“活鱼”,被我们稳稳地兜进了网里。
(二)
又一个好故事在陶阳里孙立新老师工作室不期而至——大部队正沿着历史文化街区行进,采风团几个人“误打误撞”走进一间工作室,孙老师热情邀请大家画瓷。
现场一片安静——没有翻译,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没动。眼看机会要溜走,我脑子一热,冲出人群拽住我们新叫来的外援翻译,同时大声提议:“来来来,大家在这个白瓷盘上画点自己国家的标志吧!”
这个提议打破了沉寂。犹豫消失了,笑容绽开了。你画一朵郁金香,我描一座山,他勾勒一个神话图腾……原本素净的白瓷盘,在各国记者的笔下,渐渐变成了一幅绚丽的“世界地图”。
画笔交错间,一个念头如闪电击中我:这不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活生生的例子吗? 这瓷盘,还要经历1350摄氏度烈火的淬炼,才能永恒——多像我们期待的中欧友谊,历久弥坚!

新闻不等人,第二天下午就是论坛圆桌会议,我准备将这个凝聚了文明交融瞬间的瓷盘带到会场。
景德镇的朋友们比我还急,早上10点开窑,立刻带着温热的瓷盘坐上开往赣州的高铁。下午2点30分,我准时从他们手中接过这个跨越山水、尚带余温的瓷盘,那份沉甸甸的托付感和职业的紧迫感,让我手心微微出汗。
圆桌会议上,主持人示意可以分享,我深吸一口气,举起了那个丰富多彩的瓷盘。瞬间,全场目光聚焦于此。我讲起它诞生的偶然与必然,讲起画笔交汇时那份无声的理解与共鸣。我看到欧洲记者们专注的眼神,那里面不再是困惑或疏离,而是一种被故事打动的光亮和由衷的尊重。那一刻我无比确信:这份尊重,不是来自流利的英语,而是来自一个记者在急难中找到的故事,来自那份对新闻的执着、现场的敏感和突破障碍的沟通智慧。
我告诉大家,短短三天,景德镇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比如那位法国艺术家凯米。十年前她本想短暂来中国学艺,却被这里的开放包容留住。“在景德镇,没人追问我‘你是哪位大师?’或‘作品卖了多少钱?’他们只关心:‘嘿,你的想法够不够酷?’” 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这片创意沃土的热爱。更巧的是,她的小宝宝即将在这个月出生,一个融合中法血脉的小生命,即将在瓷都迎来第一声啼哭——这本身,不就是文明交融最动人的诗篇吗?
“哦,对了!”我轻轻抚摸着瓷盘边缘一处细微的磕痕,因为行程紧任务重,每个点位不能过多停留,为了收集更为丰富的纹样,我就拿着瓷盘上车让大家画。就这样不小心磕了一下。我说要修补,艺术家朋友章晨却说:“不必修!这恰似中国与欧盟各国关系的写照——有小摩擦或误解,但只要秉持‘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精神,在交流互鉴中加深理解,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就能历久弥新,行稳致远!”
同声传译将故事和感悟精准传递。我看到有人点头,有人微笑,有人在本子上快速记录。会后,欧洲的同行们主动围上来加微信、拍照片,连那位一路都在埋头记录、很少与人交谈的克罗地亚记者,也郑重地递上了他的名片。那一刻,我知道,青花盘承载的故事和心意,已经抵达。
(三)
回看这次采风,我们团队大概是“最疯”的。
为了不错过任何机会,机器几乎没关过、脚步没停过、脑子更没歇过。通宵整理海量4K素材,剪辑视频时的“癫狂”状态历历在目。这种“癫狂”正是源于发现好故事时按捺不住的激动,源于创作冲动带来的巨大满足。
这,就是现场的魔力,是记者这个职业最让人“上瘾”的地方!

感谢中国记协搭建的这座桥。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语言或许会筑起暂时的墙,但一个记者对人的关注、对故事的敏锐、对沟通的执着,以及那份渴望连接不同文明的真挚,能像那只共绘的青花盘一样,成为穿透隔阂、赢得理解与尊重的通行证。
蓝白交融的瓷盘讲述的不仅是中国故事,更是人类对交流与理解的共同渴望——它本身就是“一带一路”与“全球文明倡议”精神最动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