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记者组织圆桌会在赣州举行 深化交流互鉴 促进对话合作


7月19日,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在赣州召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围绕“新闻力量·文明对话·推动世界现代化”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图为外媒嘉宾认真听取大会发言。

外媒嘉宾在会议间隙合影留念。

外媒嘉宾和人形机器人记者“夸父”现场互动。(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吴文兵摄)
七月赣州,热情似火;郁孤台下,文韵流芳。
7月19日,国际记者组织圆桌会在赣州举行。40多位外媒嘉宾和国内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国际记者之家”建设等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描绘国际媒体合作的美好蓝图。
发展成果令人瞩目,成员规模持续扩大,成员组织数量从去年的22家增长到今年的33家,彰显了“国际记者之家”在国际媒体界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现场,30位已申领“国际记者之家”证书的记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言,分享各自的观点。
白俄罗斯记联主席安德烈·克里沃舍耶夫率先发言。他满怀深情地表示,此次江西之行,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他不仅领略了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还亲眼见证了现代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庐山,那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呼吁媒体同行能够勇挑使命责任,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推动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贡献力量。
肯尼亚记者联合会秘书长查尔斯·奥杜尔在发言中表示,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媒体记者都肩负着服务人类社会的共同使命,秉持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新闻原则。他认为,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闻媒体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他坚信,“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平台将成为大家分享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经验的宝贵平台,助力各国媒体在确保新闻内容准确、原创的同时,有效保护不同内容生成者的版权,推动新闻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尼日利亚记者联合会主席阿里哈桑·叶海亚的发言更是充满了温情。他感慨地说,来到中国,就像回到了温暖的家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对新闻工作者的尊重与重视。他介绍,尼日利亚多家广播站专门抽出一定时间段,精心制作并播送与中国相关的专题节目。不仅如此,广播站还特别开设了关于中国语言的广播时段,帮助当地民众掌握中国语言,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外媒嘉宾纷纷表示,此次江西之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发展成就的绝佳窗口。在这里,他们目睹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迅猛发展,让他们惊叹不已。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与体验,他们对中国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谢梦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