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处不在的网络“吃瓜”

2025-07-22 09:00 阅读
山东宣传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八卦新闻、小道消息随时随地都能引起人们的“吃瓜”欲望。碰到“热闹”,人们时常高举手机,争抢着热搜榜上的“瓜田盛宴”。

  网络热词“吃瓜”,通常用来比喻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讨论各种八卦、围观个人隐私的行为。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吃瓜群众”,而当我们如是自我调侃之时,总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不明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真相不明、事实不清,为什么我们依然热衷于“吃瓜”?“吃瓜”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网上最忙的事莫过于“吃瓜”。微博热搜曾有一个3亿多阅读量、2.6万条原创微博的话题“吃瓜耽误了你哪些事”,网友们在这个话题里分享因吃瓜耽误学习、工作、家务的经历,自嘲“像极了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

  客观来看,社交媒体时代的“吃瓜”既是娱乐方式,也是社交方式,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引发公共讨论、带来多元化的意见表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看热闹不怕事大”成为网络空间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一些自媒体和网友为了追逐流量红利,变相生产次生话题,“吃瓜”跑偏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瓜必吃”型。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网民之所以乐于“吃瓜”,主要源于网民对外部信息的渴求和好奇心的驱动。社会热点事件自带新闻性和讨论度,迎合了网民的窥探欲、从众等复杂心理,而便捷、开放的网络传播,也使得信息在社交平台扩散,形成全员“吃瓜”热潮。

  比如,前段时间,韦东奕开设社交账号,再次在网络上爆火,有人把他的评论区当成了“许愿池”,甚至在现实中对他进行围堵跟拍。还如,高考结束后,“扁担女孩”突然成为网络空间中的焦点,有人到她打暑假工的餐厅外围观拍摄,还有人猜测她走红后会不会去带货……种种“吃瓜”行为,是对他人正常生活的干扰。

  “没瓜硬造”型。人人都有好奇心,“围观”本是中性词。但是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一些平台把算法当作“摇钱树”,为了激发用户参与讨论的热情,把一些劣质低俗、虚假摆拍甚至极端且具有煽动性的内容当成流量密码,形成了一条包括“种瓜”“传瓜”“吃瓜”的成熟产业链。

  从“秦朗巴黎丢作业”到“玩猫抓老鼠,被骗缅甸”,有人通过捏造制作聊天截图、糅合网络冲突元素,杜撰了一个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一些平台的“营销号矩阵”却多以这些真伪难辨的“瓜”为线索来源,实现裂变式传播,吸引网友加入“吃瓜群”,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和集散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

  当前,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随着“吃瓜群众”不断卷入公共议题,甚至衍生出社会参与、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效应,已经给网络空间治理、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困扰。

  裹挟公众情绪,混淆舆论视听。一些平台利用大众的八卦心理,设置男女对立、阶层对立等争议性议题,以“吃瓜消遣”为由带节奏,反向绑架公众注意力,造成一种群体错觉和舆论幻象,让一些本该严肃对待的问题被娱乐化。

  2021年,网红“罗小猫猫子”在直播中欲喝农药轻生,有网友劝阻,有网友怂恿“快喝吧”,还有网友质疑农药是假的,最终该网红在众目睽睽之下服农药自杀身亡;近日,湖南衡阳街头一女子突发昏厥倒地,路过男子为其做心肺复苏,有网友却质疑“为啥不换个女的来按”“明显有袭胸嫌疑”,用恶评故意制造对立,侵蚀社会的善意根基。

  扰乱社会秩序,增大舆情处置成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占据热搜榜的不是社会重大议题,而是明星个人私事、网红最新动态等大量无效信息。当多数人关注着少量而低劣的“瓜”,一些自媒体便将“假瓜”“烂瓜”包装成“实锤”,一点“鸡毛蒜皮”都会引发沸沸扬扬的舆情。

  在“地铁偷拍乌龙”“高铁掌掴”等事件中,双方调解均无异议,但网民“吃瓜”带来的舆论压力,却让官方声音不得不一次次回应舆论质疑,浪费了公共资源。

  “吃瓜”行为越界,滋生违法犯罪土壤。网民无底线“吃瓜”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于容易引发涉法风险。“吃瓜”网民肆无忌惮的言语很可能化为伤人的利器,衍生出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令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人遭遇身心重创,甚至“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为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提供生长土壤。

  在“粉色头发女生因网暴自杀”“被撞小学生母亲跳楼身亡”等事件中,“吃瓜”网民将重点放在当事人的外貌等方面,其中不乏“去看生病的爷爷还有心思染头发”“看来精心打扮过”等刺激性言论,导致当事人不堪重压自杀。

 

  在网络通达的当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被镜头无限放大,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被围观的困境”。如果“吃瓜”不当,不仅会害了自己,“瓜皮”乱扔还可能伤了无辜者。“吃瓜”想要“无害”,“怎么吃”是重点。

  放大舆论场理性声量。“管理信息”作为上游环节,意义重大。事实供给不足和难以查找是“吃瓜文化”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平台要把好信息发布第一道关,当热点事件出现后,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披露和专业知识资源置顶,在舆论场中放大理性观点、优质内容、主流媒体声量,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同时,加强内容把关,严格审核种种以“原创”之名发布的图片视频,去除围绕热点的“假、蹭、混、误”,强化对网络不良“吃瓜”现象的规范引导。

  厘清网络空间“人行道”。网络时代,“吃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治保障是合法“围观”的有力支撑。比如,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督惩戒机制,列出“瓜田”“瓜农”黑名单,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和追责力度,形成震慑,铲除“吃瓜”产业不法链条;严格研判筛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有效分流管控可能引起热搜、引发热议的话题;逐步建立实名制评论互动机制,让发表信息及言论实现有出处可查、有痕迹可寻。

  提升网络素养,不做“跟风党”。正所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网民在“围观”的过程中,都要坚守基本的底线,否则就容易“越界”“走偏”。面对任何一起热点舆情事件,我们都应该坚持“兼听则明”,提高辨别力,保持头脑冷静,不做情绪的消费品。

  真正的尊重,始于对自我言行的自觉约束、对他人权益的自觉维护。当我们把目光对准他人时,不妨多点警醒,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也被围观“吃瓜”可以吗?唯此,全社会才能树立“吃瓜有风险、吃瓜有规范”的理念,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共识。

  每个人都不应成为任人观赏的“楚门”,或者任人“吃瓜”的对象,让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尊重,才是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应有的温度与格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