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科技创新高速“立交桥” 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解析
1万根!今年9月,深圳迈菲精密有限公司超声主轴研发和生产项目签约仪式在抚州举行,该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超1万根超声主轴;
2068万元!今年3月,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尹建华团队育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行瑞68S”,以2068万元转让给江西省农发种业有限公司,创下全国两系杂交稻成果转让最高价,提升了江西种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
2025年以来,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光时刻”多次上演。为了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江西搭建了一套名为“1+M+N”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有组织的“双向奔赴”。
一张“网络”,挖掘真需求提供真成果
9月29日,景德镇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是景德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关键一步,也是当地全面融入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
何谓“1+M+N”?去年7月,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简称全省“1+M+N”服务体系)正式亮相,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宋德雄在揭牌仪式上对该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进行了解读。
据介绍,“1+M+N”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全省的科技服务综合平台,“1”即依托省科学院建设1个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简称省中心),作为服务端总枢纽,汇集省内外创新需求和资源成果,引导全省开展成果供需对接;“M”即建设M个设区市或行业部门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需求端,负责征集技术需求,指导园区、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成果转化对接;“N”即建设N个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供给端,负责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分级分类梳理,推动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
业内专家认为,我省正处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急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科技动力。然而,我省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去年6月,省委科技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决定在全省打造“1+M+N”服务体系。
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刘清梅告诉记者,此前,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力量比较薄弱、分散,科技成果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信息渠道不畅通,企业不清楚高校有什么研究成果,高校不知道企业的科技需求,这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
“全省‘1+M+N’服务体系重点在于体系化编织了一张科技成果转化‘网’,覆盖政府、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在推动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挖掘真需求提供真成果,让科技成果供给与技术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刘清梅表示。
一座“桥梁”,链接供需双方助力成果高效落地
在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展厅,相关负责人易均向记者展示了全省“1+M+N”服务体系架构图,他告诉记者,随着各个设区市的M中心成立,全省“1+M+N”服务体系“四梁八柱”已经建立,同时搭建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线上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路径初步明晰。
虽然全省“1+M+N”服务体系刚刚启动运行,但是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的成效已然初步显现。
9月21日,深圳迈菲精密有限公司超声主轴研发和生产项目签约仪式在抚州高新区举行,该公司是由南方科技大学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5月入库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从5月企业入库到9月举行签约仪式,仅4个月就实现了项目在抚州落地,过去这种项目落地可能要花费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易均表示,这次项目落地速度快正是源于搭建了全省“1+M+N”服务体系。省中心根据产业延链补链需求组织技术团队、描绘“产业画像”,寻找到好项目并向设区市进行推荐,同时得益于地方政府高效决策,一个总投资5亿元的科技项目迅速落地。
“我们搭建了一座加快成果转化的桥梁,链接供需双方,让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落地”。易均说,该项目能有力推动我省相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升级。
架起创新“立交桥”,四通八达促转化。截至目前,省中心协同11个设区市及赣江新区的M中心,深入对接省属重点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等,汇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740余条,覆盖“1269”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企业。
一个枢纽,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
“谢博士掌握着相关前沿理论和方法,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具有专业性与前瞻性的指导与建议。”在江西方舟流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井冈山大学谢世敬博士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今年7月吉安市产业技术、人才发展与科技金融需求大调研中的一个场景,活动中近120名省内外高校博士、专家分14个组走访调研了吉安市1000多家企业。吉安市科技局负责人胡江川表示,如此大的企业走访活动得益于省中心赋能科创资源,调度省内外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挖掘吉安本地企业真实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
据了解,全省“1+M+N”服务体系中,省中心承载总枢纽作用,多措并举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推进优质成果供给扩容。先后深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成果对接,赴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征集新材料领域技术成果,收集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超1.2万项,筛选有市场价值、技术成熟的成果超3500项。
——开展系列供需匹配对接活动。统筹设区市的中心和高校共同举办系列供需对接活动,有效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双线并行”供需对接模式,440余项企业需求成功匹配到科技成果。
——组织转移转化人才培训。开展技术需求挖掘、成果评价、商务谈判等培训。截至目前,举办转移转化人才培训活动9场,培训学员超600人。
东风浩荡满目新。如今我省正全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贯通八大行动,打造覆盖人才、平台、技术、金融等要素的赋能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一幅幅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创新图景在赣鄱大地上展开。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