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运动在江西这座城玩成了“顶流”

2025-11-02 08:59 阅读
当代江西

  “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崛起,从全民参与到文旅融合,匹克球这颗小球,在上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1月1日,赣南山区的晨雾还没散尽,上犹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的球场已热闹非凡。中国高校匹克球锦标赛激战正酣,大学生们挥拍竞技,反手切球、飞身救球的精彩瞬间不断上演,喝彩声、欢呼声在群山间回荡。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没多少人听说的匹克球,如今成了上犹的“日常标配”。这座常住人口不足30万的山水小城,靠这颗小球走出“体育+产业+文旅”的融合路。

  把匹克球“种”进山城

  上犹与匹克球的缘分,始于2023年。那一年,该县相关负责人赴粤港澳大湾区调研,一眼盯上了匹克球——当时不少网球馆被改造成匹克球馆,热度节节攀升。了解到这项运动“简单易学、场地要求低、社交属性强”,上犹迅速决策,把匹克球作为全民健身战略核心项目,纳入县域发展规划。

  真金白银的支持很快落地。《上犹县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每年安排800万元赛事奖补资金、500万元赛事专项经费,给赛事举办和推广“撑腰”。

  运动场地更是“遍地开花”。县里投入4500余万元,建成能办国家级赛事的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在社区、学校、公园新改建300余片场地,打造“10分钟运动圈”。居民拎着球拍出门,走几步就能上场打球。

  人才培养和赛事举办也没落下。全县36所中小学把匹克球设为体育课必修内容,组建了100余支队伍,办了50余场赛事;通过各类培训,培养出5名匹克球国家一级裁判;组织专业队外出参赛100余人次,12人次获得国家级赛事前五、4人次获省级冠军,让“上犹匹克球”在全国赛场崭露头角。

  2025年9月,县里再出12条硬措施:要建国际匹克球交流中心、办江西省匹克球学院、组上犹匹克球俱乐部;2028年底前要建成500片场地,升级成“5分钟运动圈”;还要培养50名国家一级及以上裁判、100名C级及以上教练;每年统筹1000万元专项经费,全链条支持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让匹克球在上犹扎了根、发了芽。

  老优势玩出新花样

  在上犹工业园,赣州溢联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副总经理管友亮拿起一副玻纤球拍:“这是为赛事定制的,轻便耐用,击球声都和普通球拍不一样!”作为中国高校匹克球锦标赛的装备赞助商,公司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溢联能在匹克球产业里“站稳脚”,离不开上犹扎实的产业底子。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犹就深耕玻纤产业,如今聚集了近200家相关企业,从玻纤到玻纤制品再到复合材料,产业链完整。10余家玻纤企业给溢联供原材料,质量和数量都有保障。

  看到匹克球热潮兴起,溢联果断“跨界”。原本做运动头盔的溢联,投入资金引进生产线,依托本地玻纤优势,打造自主品牌匹克球拍,把“老优势”变成“新赛道”。

  现在,溢联的玻纤蜂窝板匹克球拍年产18万套,畅销国内外。公司还在不断“加码”:研发智能匹克球装备自助售卖机,针对儿童、青少年做轻量化球拍,延伸产业链;牵头起草国家匹克球球拍类标准,从“卖产品”变成“定标准”,在行业里话语权逐步增强。

  不局限于生产环节,溢联成立江西奥客特体育发展产业有限公司,搞起赛事运营和培训服务。2025年中国匹克球巡回赛CPC-1000等赛事的承办,不仅打响了品牌,还为上犹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赛事运营+装备销售+培训服务”的全链条模式,让匹克球产业“枝繁叶茂”。

  年轻人也在这波产业浪潮里找到了机会。27岁的肖观兴原本是溢联的采购员,接触匹克球后,从新手一路成长为C级教练员,现在活跃于全省各类培训和赛事中。为提升专业水平,他还自费报了美国职业球员的远程课程,每天凌晨起床学习。“这个行业专业人才少,机会和挑战都多。”肖观兴说。

  小球点亮百姓生活

  每天清晨,上犹县文体中心的室内球场里,“小世界匹克球俱乐部”的成员们准点集合,打一场“早餐杯”。打完球,大家一起去吃本地包米果,当然话题离不开刚打的比赛。

  俱乐部领队罗世磊说:“以前早上要么睡懒觉,要么赶去上班,现在打匹克球成了习惯。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和球友处成了好朋友,生活充实多了。”

  到了傍晚,社区的“夜宵杯”接着开场。灯光下的球场,成了市民释放活力的乐园。还有“五花肉杯”“榴莲杯”这些趣味赛事,不论水平高低,大家凑在一起就很开心。

  退休教师李良以前退休后总觉得生活空落落的,接触匹克球后,生活一下子充实起来:“每天和球友打打球、聊聊天,生活有意思多了。”

  学校里,匹克球更是成了学生们的“新宠”。上犹第二小学的赖芷诺说:“两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匹克球就喜欢上了,现在体育课能打,放学后还和爸妈对打。”学校近半数老师都是匹克球玩家,还把匹克球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和校内托管,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项运动。

  乡村里的匹克球热也不逊色,陡水镇月仔村的村民们经常自发组织乡村赛事。比赛当天,大家放下农活来观赛,整个村子热闹得像过节。

  村民曾七凤既是参赛者,也是受益者。她开的杂货店,以前只卖日用品,自从村里办起匹克球比赛,她进了匹克球和球拍,没想到特别受欢迎。“赛事期间收入比平时多不少,一年能卖300多支球拍呢!”曾七凤笑着说。

  更惊喜的是,乡村赛事还带火了农产品销售。赛场周边,村民们摆起小摊,富硒茶叶、富硒大米、新鲜蔬果、小鱼干……这些绿色农产品很受游客喜欢,帮农民多赚了不少钱。

  视觉江西 李建平 摄

  撬动文旅大市场

  随着各类赛事举办,越来越多游客冲着匹克球来上犹。他们看完激烈的比赛,还会去阳明湖赏湖光山色,去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去古村感受历史韵味,再去鱼馆吃一桌全鱼宴。

  上犹顺势推出“体育+旅游”特色线路,把赛事和旅游资源绑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游客。“以前办赛只是‘一阵热闹’,现在是全域联动。”上犹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余开亮说。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1至9月,上犹接待游客932.4万人次,旅游收入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6%、8.48%。赛事期间,县城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餐馆里也坐满了顾客。

  乡村旅游也借势发力。五指峰乡的一些村庄,在匹克球场附近建主题民宿。游客住在这里,白天打球,晚上看乡村夜景,感受宁静的乡村生活。民宿老板们说,赛事让生意好了不少,收入大幅增加。2024年,上犹靠50多场品牌赛事,吸引百万人次来观赛游玩,真正实现“赛事搭台、经济唱戏”。

  徐小飞和李九英夫妻俩,是上犹的“球王CP”。两人大学时爱打网球,接触匹克球后彻底“入坑”,还把9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培养成了“小球手”。一家四口常一起参赛,给县里拿了不少冠军。比赛之外,他们还主动给家乡“打广告”,不少参赛者因此记住了“上犹”这个名字。

  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崛起,从全民参与到文旅融合,匹克球这颗小球,在上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它给市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也让小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