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良:扎根乡土的调解能手
11月4日,鹰潭小雨淅沥。记者驱车沿着一条墨色的柏油路来到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下戴村村民活动中心,一路上,路面洁净得只看得见几片飘零的落叶。见到下戴村小组理事长戴明良时,他正在准备一场志愿活动,精神矍铄的他谈起村里的法治建设与民生规划,眼中不断闪着光。
“党和人民信任我,我就愿意多干点活。”没有豪言壮语,唯有朴实心声,却道尽了这位老党员、“法律明白人”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
◎文/图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刘俊辰
记录近期矛盾纠纷调处台账
人物简介
戴明良,1950年10月生,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化溪村下戴村小组理事长,童家镇第一批“法律明白人”骨干,先后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全省新农村建设十大先进人物”等。
一片公心换民心
近期,下戴村提灌站建设成为戴明良心头的紧要事——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最终成效,直接关系到村民的收成与利益,而法治思维与公平公正,正是这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的核心保障。
5个月前,童家镇高标准农田改造启动之初,化溪村委会腰上、下戴两个村小组300余户村民的700余亩土地调整分配,因涉及大家的切身利益,处理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难题。“土地是农民的根,重新规划难免有顾虑,必须用公心换民心,用法治破僵局。”戴明良深知其中的复杂性,却从未有过半分退缩。
每天清晨5时,他起床简单洗漱后,便赶往施工现场巡查。小到施工环节的优化,大到政策落地的衔接,他都一一记录并及时向镇村干部反馈,与施工单位反复沟通商讨解决方案。为打破村民对土地分配不公的担忧,他率先动员3名有地的村小组干部认领次等地块,以“党员带头、干部示范”的实际行动树立标杆。
此后的日子里,乡间小道上总能看到戴明良奔波的身影。他逐户登门走访,掰开揉碎了宣讲农田改造对增产增收的长远意义,将法治的公平正义理念融入家常话中。凭着这份事无巨细的较真与推心置腹的真诚,整个土地分配过程平稳有序,未发生一起冲突事件,高标准农田改造得以顺利推进。
十七年来,戴明良凭着一片公心,让下戴村小组连续多年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无一起上访事件、无一桩刑事案件,法治精神成为护航乡村发展的坚实根基。
“三讲四心”化解乡邻矛盾
“有麻烦,找戴老!”这是下戴村及周边村民口中朴实的信赖。这份信赖,源自上百起矛盾纠纷化解后村民舒展的眉头,更源自一位老党员用真心、耐心与公心,为乡邻们撑起的法治晴空。
2020年,童家镇某村小组发生一起恶性案件,让积怨已久的两大家族再起纷争。政府部门多轮调解均无果,一场群体性事件的风险骤然增加。接到组织委托后,戴明良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领镇里的“法律明白人”骨干介入调解。
一次次上门,一次次拒绝;一遍遍劝说,一次次抵触。但他没有放弃,用“三讲四心”(讲情、讲理、讲法,热心、诚心、耐心、关心)频繁给当事人做工作。为了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他自掏腰包请双方吃饭沟通;为了打消一方顾虑,他主动垫资4万元化解燃眉之急。这份不计得失的真诚,终于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促使他们签下调解协议,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就此平息。
2017年,鹰潭市第一批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戴明良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戴明良探索总结出的“1234”工作法,将法治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屋檐底下。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成功调解矛盾两百余起,调解成功率超98%,群众满意度达100%。那些曾经的争吵、难解的纠纷,在他的耐心调解下,都化作了邻里间的握手言和、乡村里的和谐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