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三大需求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投资方面,国家将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我市已梳理2025年市大中型项目468个,固定资产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2.5亿元,投资形势将保持平稳增长,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可增长6%左右。消费方面,国家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我市消费的潜力将不断释放,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出口方面,我市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但外资和外贸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主要预期目标是促稳提质。
(二)关于发展质量。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预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13%,提高0.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1%以上,提高1.28个百分点以上。综合考虑房地产税收贡献减弱、持续减税降费等因素,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三)关于生态文明。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预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
(四)关于民生保障。预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左右、6.9%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完成省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三、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以及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主攻工业、招大引强”,加快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集群,全力扩大有效需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鹰潭篇章。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在全面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好编实“十五五”规划,深入谋划研究“十五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同时争取更多“鹰潭元素”纳入上级规划。强化对区(市)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指导,确保各类规划有效衔接。统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好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扩展有效投资空间。坚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25年实施市大中型项目468个,固定资产总投资14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2.5亿元。重点推进弋南高速(鹰潭段)、上鹰高速(鹰潭段)、沪昆“四改八”(鹰潭段)、月湖老城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量。坚持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好项目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更多项目开工。加大跑项争资力度,完善符合上级资金投向项目的前期工作,获得各类上级资金保持较快增长。加速布局“双千兆”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增5G通信基站超500个。做好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用好市现代产业引导基金,谋划需要基金帮扶的产业项目,借助基金招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等方式招引企业,签约优强项目25个以上。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PPP模式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持续激发消费潜能。加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重点举办“2025鹰潭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汽车展”“2025中式糕点博览会”等大型促销活动,刺激全市商贸消费。加大首店招引力度,推动商业综合体品牌轮换,加快商贸综合体招商运营,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0家。深挖文旅消费潜力,持续推广“龙虎天下绝”“一山一园一湖”品牌,办好“龙虎天下绝”马拉松赛事、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寻梦龙虎山荧光夜跑大赛等活动,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18%左右。
(二)集聚力量深耕产业,精准强链补链延链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鹰潭特色和优势的“1+2”现代化产业体系,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5600亿元,新增2家50亿元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力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集群,充分利用产业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组织平台功能,铜基新材料占比达50%。谋划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电子信息(物联网)和精密制造产业与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下游融合发展,加快沃德尔科技产业园系列项目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壮大6个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打造一批有鹰潭特色的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数字化改造企业累计达600家。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滚动实施150个以上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占比超40%。推动“铜产业大脑”建设运营,促进“链式”数字化转型。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鹰潭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厦门、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全市海铁路运达1.4万标箱。盘活鹰潭铁路南站资源,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加快公铁水联运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7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87万亩以上,确保总产稳定在13.6亿斤以上。育强做大串串、烘焙、观赏鱼、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新增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赣鄱正品”4个以上,全国名特新优和绿色有机农产品15个以上,推进“余江观赏鱼”、“贵溪串串”注册区域品牌,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种养基地。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活力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3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推动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加大风险补偿资金支撑力度,全年发放“科贷通”贷款2.8亿元。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推动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在鹰落地,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5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项以上,落地转化10项以上。加速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新建市级“人才飞地”3个以上。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区。紧盯五项试点任务目标和2025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总结评估,着力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鹰潭模式”,确保202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到1.90∶1以内,力争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总结评估中排前列。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做强做实5个入市产业园,健全入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宅基地规范管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完善城乡供水、公路、污水处理、电商物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县管校聘”“联盟办学”“撤点并校”改革,打造全省全域一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标杆。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两非”“两资”清理、亏损企业治理和“僵尸企业”出清,提升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水平,加快国有企业实体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型,促进“城投”向“产投”转变。组建市国有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重大决策文件制定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优化重组开发运营公司,持续开展“节地”专项行动。推动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调区工作。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建设,对标先进地区,统筹抓好2025年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提升“赣企通”平台服务质效,推动各项惠企政策集成快达、精准推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推进国家和省部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做优“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推动一批数字政府项目建设,拓展接入更多“赣通码”应用场景。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严格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期”“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柔性执法制度,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水平的企业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贷款增速保持全省前列。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四)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单位GDP能耗下降2.5%,并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新增6家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以上。支持鹰潭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加快建设铜产业碳排放监测平台,制定碳表现与信贷政策挂钩标准,打造铜产业转型金融品牌。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核心打造生态型环保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拓展清洁能源利用渠道,确保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18%。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编制印发《美丽鹰潭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突发环境事件联动等机制,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不发生重污染天气,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土壤生态环境和地下水水质稳中向好。强化水土保持源头管控,积极拓展造林空间,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5.88万亩。扎实做好全域“无废”“无污”“无尘”城市建设,完成50个“无废细胞”建设任务,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严格落实建筑工地“6个100%”要求。
(五)精心办好社会事业,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巩固海绵示范建设成果,强化对海绵城市项目的运行维护。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开展中心城区城市体检,开工改造城中村500套、老旧小区2372户。提升绿色建筑星级占比,城镇新建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2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脱贫村、重点帮扶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深化驻村帮扶和定点帮扶。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改造提升100个以上整治村点,持续拓展“物业进乡村”服务内容,深入推进新改建户厕和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不低于90%。推进创业主体市场信用担保模式试点改革,2025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8亿元。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促进广大青年展现更大作为。补齐教育弱项短板,着力增加学位供给。余江、鹰潭高新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贵溪、月湖通过省级督导评估。打造全国中小城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鹰潭样板,持续降低药品耗材价格,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感。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统筹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实施工作,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增效。持续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落实城乡困难群众提标提补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推进1962套公租房项目进度,确保按时交付使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建立健全。
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平安鹰潭建设,巩固提升“三大专项行动”成效,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主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坚决避免因灾人员伤亡,力争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力以赴防治自然灾害,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损失。全面深化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监管,维护市场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