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教育强国战略已然成为推动民族复兴、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不仅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青年一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培育青年内驱力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助力青年全面成长,还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应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和方法,建立青年内驱力培养机制,增强青年在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为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激发青年对知识的渴望,
夯实教育强国根基
于青年时期而言,求知欲是激发其内驱力的强劲引擎,青年对知识的渴望能够成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石。这种内驱力,如同深层的心理引擎,推动着青年在成长道路上不断探索、进步。当个体对知识产生渴望时,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激发其积极探索的行为,进而在不断学习中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认知体系。其一,在教育实践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鉴于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法更契合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引导青年主动探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其二,在教育环境构建时,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对青年求知欲的激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当学校与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时,青年会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在无形之中强化对知识的追求。激发青年对知识的内在追求,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滋养其心智,这不仅关乎青年个体的成长,还是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和知识基础。
培养青年创新精神,为教育强国注入活力
于创新征程而言,创造精神是助力内驱力的有力翅膀,创新的实践成为教育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撑。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其创新精神的养成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其一,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创新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开设几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其二,在营造教育环境时,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它们与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能够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前沿的知识资源。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能够从理论上打破教育与实践的壁垒,使青年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其创新能力。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一代,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重在激发青年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起一个有利于青年创新精神成长的教育生态体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强国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于社会发展而言,责任感是托举内驱力的坚强支柱,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其一,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理念源于教育的追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倡导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青年社会参与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促进青年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不断对社会作出贡献,从而推动教育朝着更加人文、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实质上是教育理念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转变,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承诺。其二,在营造教育环境时,社会责任感的融入是对教育强国战略的深刻解读。教育环境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还应是价值观培育的沃土。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环境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价值取向。营造这种教育环境,更加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将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培育青年内驱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青年个体的成长,更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化,青年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教育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共同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内驱力的青年,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石,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