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高校思政教育亟须创新形式、拓展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党建共建机制作为重要途径,通过党建引领,整合校企资源,搭建“校企协同、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育人共同体,能够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职业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拓展“大思政课”育人场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提升思政育人的质量。探索校企党建共建机制,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不仅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基层党建共抓,筑牢育人根基。基层党建是校企党建共建的基石。高校与企业党组织应加强联动,共同夯实党建基础,为形成“大思政课”格局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组织共建:高校与企业应成立校企党建共建联合党支部,明确双方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共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学习、专题研讨等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共建工作有序推进。二是资源共享:高校与企业应整合双方的党建资源,共建党员活动室、党建教育基地等,为党员教育提供丰富载体。高校可以发挥理论研究和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党员提供理论学习、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则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案例资源,帮助高校师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三是队伍共育: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双向挂职交流,选派高校党员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邀请企业党员骨干到高校担任兼职辅导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奋斗故事,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思政教育共融,强化育人实效。校企党建共建的核心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协同,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一是课程共建: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堂教学,开发“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通过专业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例如,在工科课程中融入“科技报国”理念,在商科课程中融入“诚信经营”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可以结合企业实践案例,开发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经验和社会责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实践共促:高校与企业应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的车间、生产线、研发中心等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悟理论、升华认识。通过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文化共融:高校应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通过企业文化讲座、企业开放日、校企联合文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和创新文化,用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红色匠心共育,提升育人质量。红色工匠培育是校企党建共建的主要目标,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构建“大思政课”注入强大动力。一是红色教育:高校与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红色教育路线,将企业的红色历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可以邀请企业老党员、老劳模进校园,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和革命经历,用鲜活的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通过红色教育,帮助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匠心传承:高校应邀请企业劳模、技术能手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职业精神,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可以举办“劳模讲堂”“工匠论坛”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魅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创新,感受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通过匠心传承,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创新实践: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联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将红色精神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实践,帮助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创新动力,为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