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5-03-05

  “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与时代科技紧密相连的学科,其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而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即专创融合教学,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人才的关键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学理念滞后、师资队伍不足以及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为此,可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以及搭建实践平台等路径,有效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 +”已深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学科,其课程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的滞后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未能充分认识到专创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开来,未主动探寻二者融合的切入点,致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师资队伍的局限性。既精通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匮乏。多数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历,无法精准地为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技巧与应对策略,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三是课程体系的碎片化。现有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系统性整合,彼此之间关联度较低,未能围绕专创融合构建连贯、有机的课程链条。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空白区域,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递进式的学习路径。四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课堂教学仍多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缺少互动性强、能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如模拟创业场景、组织团队竞赛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应用不足。五是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当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专业知识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的评估;评价指标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在专创融合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不利于引导学生朝着专创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的策略

  第一,针对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专创融合教学理念培训,邀请教育专家、行业领军人物举办专题讲座与研讨会,分享前沿教育理念与成功实践案例,促使教师深入理解专创融合内涵,引导其主动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进而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将专创融合贯穿于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探索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第二,鉴于师资队伍的局限性,一方面,高校可与企业联合,选派教师深入电子信息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研发与企业运营管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资深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通过双师协同教学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获取实用的创业实战技巧,提升教学质量。第三,为解决课程体系的碎片化问题,应组建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代表构成的课程设计团队,共同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系统梳理,以专创融合为导向,按照基础、进阶、实践等层次重新规划课程架构,消除重复与空白内容,强化课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层层递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连贯系统的学习路径。第四,面对教学方法单一性的问题,教师应主动摒弃传统讲授法的主导地位,大力推广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电子信息领域真实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第五,针对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应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范畴,设立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应用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全面跟踪学生专创融合学习过程,定期反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依据评价调整学习策略,向专创复合型人才成长方向迈进。第六,学校需加大投入,一方面,更新校内实验室设备,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开发与实际接轨的实践项目,打造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电子信息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真实产业环境、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意义深远,但专创融合之路漫漫,未来仍需持续深耕。一方面,应紧密跟踪产业技术更迭,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协同打造更为完善的专创生态体系,助力电子信息教育迈向新高度。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30056,主持人:杜宝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