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迎合算法偏见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特征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5-04-16

  数字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著推动了信息分发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作为新媒介形态的短视频平台,已深度渗透到青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框架。自短视频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后,迎合式算法推荐机制已成为当下内容分发的主导模式。相较于传统媒介时代的集中式传播,基于用户画像构建的短视频个性化推荐催生了碎片化、封闭式的信息环境,以致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效应愈演愈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这为我们重塑算法时代的青少年价值观引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系统考察迎合式算法环境下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及其应对策略,已成为关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

  算法偏见催生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系统作为塑造信息环境的主要力量,其对群体价值观的影响问题始于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兴起。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通过视觉化叙事和情感式表达,明显加速了个体认知框架的重构进程,其中迎合式算法的介入又进一步放大了价值观念的分化效应。这种算法系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偏见机制,数据偏见源于采集过程中的表征不均衡,用户行为记录偏向显性互动而忽视潜在兴趣,进而形成“点击即偏好”的简化逻辑;模型偏见则蕴含于算法设计的目标函数中,多以用户停留时间和互动频率为核心优化对象,使得情绪化、观点鲜明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推荐优势;系统偏见则体现为推荐结果的倾向性输出,通过“相似内容叠加推送”机制,不断强化用户既有的认知倾向。三重维度偏见在闭环反馈中得以相互增强,产生“偏见放大器”效应。算法黑箱也使这种偏见机制难以被用户直接感知,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算法推荐在不断精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放大用户的认知偏好,最终导致信息茧房的出现。

  算法偏见下青少年阶段性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群体对算法偏见的易感性源于其独特的认知与行为特征。青少年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可塑性和群体认同需求,另一方面认知结构尚未完全定型,亟待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行为层面,当代青少年普遍存有“短视频依赖症”,沉浸式、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显著弱化了其信息甄别能力,高频次、高依赖的媒介使用特点也使他们成为算法偏见影响的主要承受者。在社会心理层面,青少年的群体认同需求与从众倾向尤为突出,对同辈观点的敏感性使其更易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关键期特征、媒介使用的高度依赖性以及社会心理的从众特点,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对算法偏见的易感性。

  青少年价值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分化过程,其形成路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始阶段表现为信息茧房的封闭效应,由算法根据用户的初始行为数据构建同质信息环境,形成“认知同温层”;中间阶段则是激活反向社会比较机制,青少年在获取碎片化的对立的观点信息后,倾向于强化己方观点并妖魔化他者立场,这种“偏见确认”过程导致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判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深化阶段则是群体观念发展的螺旋过程,在社群内部互动中,青少年倾向采取更为极端的观点以彰显群体认同,形成从温和分歧到尖锐对立的“螺旋”。在此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情感计算机制起到了明显的催化作用。通过优先推送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显著加速了认知分裂进程,导致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对话桥梁逐渐坍塌,最终形成相互排斥的“认知孤岛”。由算法驱动的媒介环境催生了“并行存在的多元现实”,使不同群体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真相宇宙”中。

  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迎合式算法导致的青少年价值观极化问题,可以从技术革新、教育赋能、制度规范与多元协同四维出发构建干预体系。在技术层面,提升算法公平性的可行路径包括引入推荐多样性原则、对差异性内容进行比例控制和增强算法透明度三个关键环节。特别是打造“意外发现”机制,尝试在平台算法中加入“认知多元度参数”,通过有计划地打破信息茧房,促成青年群体有效接触不同观点,避免单一价值取向的持续强化。在教育层面,制定面向青年学生的新媒体素质培养方案,包括批判性思维训练、算法感知能力测试和内容创作实践等内容。将算法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探索基于“人机协同”的课程方案,强调从“被算法选择”到“主动选择算法”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依凭面向青少年的算法意识启蒙与价值引导机制,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短视频平台治理政策体系,涵盖算法公开标准制定、内容分发多元化导向以及用户赋权机制革新等。设计“信息茧房指数”和“价值观极化系数”等数字指标,为观察青少年价值观发展情况提供新的量化分析工具,加快推出青少年特殊算法推荐机制,定期开展算法审计活动。在社会层面,通过家庭引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支持三方协作,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价值观引导网络。依托多主体协同的综合干预策略,缓解迎合式算法环境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极化问题。

  结语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着人类认知行为与价值形成的基本机制。依靠迎合式算法的短视频平台跻身当下信息分发的主导力量,其内在的偏见机制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相互作用,加速了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分化。面对这一全新挑战,我们既要认识到算法技术的强大塑造力,更要坚信人的主体性在价值引导中的决定作用。数字时代的价值观引导工作绝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文化工程和育人伟业。未来,应着力建构基于人文关怀与技术理性的短视频算法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的综合效能,有效破解信息茧房困境,缓解价值观极化趋势,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李家瑞,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雪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4年度专项开放课题(项目编号:ZZUKFYB2024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