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育结合的价值意蕴
2025-04-19

  随着数字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智能教育也依托先进科技迅速崛起,并重塑了教育体系的面貌。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范畴,以塑造个体精神为目的,实现价值树立,并与智能教育相联合呈现出深远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育的融合探索,不仅在教育模式、吸引力、时空覆盖以及教师成长的维度中激发出创新活力,还在社会层面影响较大,反映出多维度的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范式变革,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形成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我们应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智能教育凭借大数据技术支撑,广泛采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数据,涉及学习行为模式、兴趣喜好和心理状态等资讯,教育者经过周密研究与评估,能精准识别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阶段,可以按照学生知识掌握体现的差别情形,为学习碰到阻碍的学生提供专属辅导资料与强化训练,给能力较强的学生配备延伸性学习内容集,以便更好地采用精准的教学方式。在某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进行阶段中,运用智能化教育平台分析学生学习的习惯,判定若干参与者在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时遇到挑战的情况,授课者借助此系统向此类学生针对性地提供案例分析、动态演示资料等,以推动他们对该知识点的认识与掌握。该精准导向的教育策略不仅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紧密地跟随学生成长的路径,而且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智能教育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倾向按照单一线索实施,主要借助理论讲解的途径实施,而智能教育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与工具,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智能化互动技术等,这些创新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沉浸与交互式的学习环境。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复原历史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前辈的奋斗岁月,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如某中学教师在实施长征主题思想政治教学期间,采用VR技术,让学生仿佛在跋涉长征途中的雪山与草地,感受到红军面临的重重险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综合理解能力,而且切实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智能推荐系统还依据学生的兴趣靶向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阶段,给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程更加生动活泼。

  从教育的时间、空间维度方面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育集成在一起,可以有效地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实施。学生借助智能移动终端,不论时间、地点,均可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及学习资料。新时代新征程,技术的作用不仅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变化,各类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也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广泛存在于人机之间的互动,如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工具为学生铺设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习的大范围普及与学习活动的随时开展。学生可以跨地域借助网络平台协同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边界。多所学校依靠在线教育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授课,学生得以在家中开展学习及讨论。凭借线上互动的途径,处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与把握思政课题,特别是降低了地域与城乡的教育落差,保证了教育发展成果的广泛性与公平性。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

  从教育者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育相结合,可以共同拉动能力成长,融合需求驱动教师重塑教育的看法,不仅获取智能教育实施的技术与工具,又能增进信息化本领。因此,教师要掌握数据分析与智能教学软件操作的本领,从而有效地推动智能化教学的进程。在不断地推进过程中,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并凭借此结果审视及优化教学策略。如一位高校教师采用智能教育工具后,以学生课堂参与的表现及作业提交的数据作为评估依据,识别出特定概念把握维度的偏差,既改变了既有的教学方法,又引入了更有启发性的例子及互动式授课,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教师从知识传递的角色转变为智能教育时代的引领者与研究者,不仅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育融合,在教育各领域展现其显著的价值,这是响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未来需要加强两者的整合,全面释放其内在的潜能,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革新与高水准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持续进步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