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健康要先行;而健康之保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其核心在于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重视基层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壮大。
自2010年起,安徽医学高等学校勇担使命,率先探索本科层次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路径。迄今,已有近千名优秀毕业生奔赴安徽省内各乡镇卫生院,成为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定位明确,服务基层,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与实践技能,以综合性的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健康安徽的坚实“守门人”。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代表的省属医科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医疗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高素质基层全科医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定制培养方案
高校应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明确学科定位,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大局。推行并完善医教协同的“院院合一”工作模式,实现高校附属医院与培养农村免费定向生学院的深度融合,确保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根据安徽省基层卫生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能力定位,结合农村卫生事业的实际需求,凝练人才培养重点,高校应在知识技能、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下功夫。构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免费定向生专业能力要素体系,形成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机衔接,让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开放学科交流共享平台,促进校际、省际的科研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
夯实文化基础,筑牢初心使命
强化文化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筑牢文化建设根基。加强党团学队伍建设,以文化人。让学生明白“我们是谁”,是来自乡村的青年学生,是从群众中来;“我们为了谁”,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将来成为谁”,将来要成为“未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复合型基层全科医学人才,要到群众中去。
强化典型模范引领,树立正确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特色党建项目、一院一品等品牌活动,写好育人大文章。一方面,创新文明课堂建设,发挥思政课程第一阵地的积极作用。以“把前排坐起来、把头抬起来、把问题提出来”为目标,强化教管学融合交流互动机制,补齐入校学业薄弱的短板;另一方面,以学生宿舍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阵地,开展以示范宿舍、示范床铺创建,在宿舍之间开展以美育和体育为核心内容的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搭建交流平台,塑造职业自信
一是科研导师培养科研思维。发挥临床专业课教师资源优势,开展临床技能、科技技能、综合技能“导师制”,低年级注重科研启蒙营造氛围,中年级注重提升创新训练能力,高年级注重锻炼临床技能以赛促技。引领学生在科研攻关中磨炼意志,锻造品格,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二是校友交流塑造职业自信。应把“请回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举办优秀校友论坛,邀请校友们回校讲党史故事,讲述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经历,讲述皖南、皖中、皖北各地基层群众对全科医生的厚爱和期望。通过交流帮助,在校学生可以提前感知未来的职业定位,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同时,鼓励本科生利用假期时间到校友所在的工作单位去实习、见习或者共同完成科研课题等工作,形成双向交流联动机制。
突出社会实践思政功能,点亮基层良医梦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强化思政功能,打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团队的思政导师应全程跟队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路线合理。在实践活动中穿插思政小课堂,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卫生事业政策解读、群众满意度调研讨论、红色革命精神讲解以及劳动教育感悟等内容进行分享。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生动的职业生涯实践课、接地气的专业思想教育课、助力乡村振兴的劳动课”实践课中,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中,逐渐消除迷茫、坚定信念、筑牢初心使命。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基层全科医生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招生、实践教学、专业教育和管理服务等多方面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其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基层全科医生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更多广大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立志医学报国、医学助民,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基层群众提供健康保障,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2023AH0505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