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代茶饮”为媒,让中草药香浸润现代生活
—市中医院推动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
2025-04-24

  配制“代茶饮”

  “代茶饮”受到群众欢迎

  一缕药香跨古今,一纸经方传千年。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市中医院立足群众健康需求,围绕“代茶饮”这一传统养生载体,通过从“杏林方摊”到“悬壶茶车”、从“君臣佐使”到“定制茶单”、从“青囊遗韵”到“国潮新茗”三重路径,让中医药文化以更亲民、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成为鹰潭乃至周边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1 一杯茶,

  从“杏林方摊”到“星光集市”

  在市中医院门诊大厅,总服务台旁的“中药‘代茶饮’免费供应点”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见图①)。医院精选黄芪枸杞煮茶,让患者及家属在候诊时即可体验“治未病”的中医智慧。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就医焦虑,更以舌尖为媒介,让市民直观感受中医药“药食同源”的文化底蕴。

  夜幕下的市民广场,市卫健委主办的“中医药星光集市”热闹开张。老中医坐诊把脉、药师现场讲解茶饮功效,市民在散步间隙就能享受“沉浸式”中医体验(见图②)。“原本以为养生很复杂,没想到一杯菊花决明子茶就能缓解我的眼疲劳!”刘女士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这种“走出院墙”的服务模式,将健康科普融入生活场景,让中医药文化“活”在街头巷尾。

  从医院的“固定场所”到街头的“流动摊位”,医院以“代茶饮”为纽带,延伸中医药服务链条,通过味觉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破解中医高深难懂的认知壁垒。全年无休的巡诊、义诊更是把“代茶饮”项目纳入“标配”。药香飘过,市中医院正用一杯杯中医药“代茶饮”书写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生动注脚。

  2 一杯茶,

  从“君臣佐使”到“定制茶单” 

  《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市中医院深谙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精心调配出贴合每个节气特点的“代茶饮”配方。春季,肝气易郁结,“疏肝玫瑰饮”带着玫瑰的芬芳,让肝气得以舒展;夏季,湿热之气盛行,“清暑荷香饮”宛如一阵清风,预防湿热之扰;秋冬时节,气候干燥寒冷,“润肺百合饮”滋润着人们的肺腑,“温阳姜枣茶”则为身体注入温暖的能量。这一系列精心研制的茶饮,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

  在追求全民健康的征程中,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是关键所在,为此,医院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全面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个体差异,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精心筛选经方,为每一位受诊者量身定制专属的“代茶饮”调养方案。这些茶方,或疏肝理气、或健脾和胃、或滋阴润肺,每一味药材的搭配都蕴含着中医的智慧与匠心。

  通过这种二十四节气的大众“代茶饮”和因人而异的定制“代茶饮”贴心的服务,“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引导人们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为自己的健康把好第一道防线,让“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理念深入人心。

  3  一杯茶,

  从“青囊遗韵”到“国潮新茗”

  “没想到打败奶茶店的竟然是‘代茶饮’。”“养生又好喝,价钱超便宜”“还以为会很苦,没想到口感不错”……今年,一股“药香味”十足的中药茶饮在网络社交平台火爆“出圈”,开胃、降压、消脂、润喉……当下,中药茶饮的兴起,体现出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与弘扬。

  小小“代茶饮”帮助千家万户“治未病”,减少患者数量,减轻医院繁忙,维护群众健康,整个社会可以更加阳光向上。市中医院的职工们本着这样的初心,怀揣这样的梦想,把大大的情怀寄在了小小的茶饮包上。据了解,近半年来,市中医院针对不同病人对症下药开具的“代茶饮”配方达1500余人次,义诊时提供“代茶饮”服务5000余人次,门诊大厅服务总台提供“代茶饮”服务6万余人次,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广泛传播代茶饮配方,传播健康理念,浏览阅读量已超10万+。

  从经典药方到街头茶盏,市中医院以一杯“代茶饮”为载体,让中医药文化跨越时空界限,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美学。

  刘 翔  通讯员  桂志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