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急管理视角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策略分析
2025-05-2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暴发的、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以及其他对社会公众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的事件。高校应立足应急管理视角,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策略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策略的不断优化,逐步提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的主要特征

  易发性与突发性。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学生来源愈发广泛,与社会层面的联系愈发密切,其开放性与人员流动自由程度逐渐增加,这使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显著的易发性与突发性。

  紧迫性与严重性。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不仅会对师生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高校教学、运行秩序等产生严重冲击,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事件的严重性与处理控制需求的迫切性有着直接关联,需要利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最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降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良影响与危害。

  社会性与敏感性。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影响力与敏感性,外界的负面影响会对高校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甚至对高校长远发展也有着极大阻力。

  多元性与复杂性。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逐渐呈现出复杂化态势,类型十分多样,不仅涉及常见且主要的卫生事件,还涉及心理卫生等其他类型的突发卫生事件,这使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元化与复杂性特征愈发显著。

  行为干预工具的适用条件及行为科学在高校应急管理防控中的作用

  行为干预工具的适用条件。一是法律政策支持。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干预工具的使用,需始终在法律政策框架内进行实践运用,紧密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选择适宜的行为干预工具,以保障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得以有效控制管理。二是明确目标群体。行为干预工具的选择,需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需求及行为习惯等进行明确,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三是有效干预策略。行为干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需选择适宜的干预策略与方法,如教育、环境支持、行为概念技术等。相关干预策略的制定则需以行为改变理论,如跨理论模式(TTM)、健康信念模型(HBM)和社会认知理论(SCT)等。

  行为科学在高校应急管理防控的作用。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在高校应急管理防控中,行为科学主要发挥如下效用:一是理解预测行为。行为科学通过对人类行为规律进行研究,能够帮助高校及相关部门更好地理解与预测院校内部人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行为反应,如谣言传播、恐慌等,进而促进有效应对策略的制定与生成。二是行为干预。在高校应急管理防控中,行为科学可以为高校应急管理策略提供切实有效的行为干预方式,通过网络宣传、学校动员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以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良影响。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行为策略建议

  制定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内容制定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与基层医护人员相联系且具备大数据分析功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发现与迅速响应。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系统,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迅速了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情况并迅速作出响应。此外,在应急预案中,对分工进行细化明确,可以提升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需注重对指挥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建立多方协同联动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强化政府治理与高校自治的有机整合。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需明确划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职责,建设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情况的应急执勤制度,通过全天候值班、网格化管理,持续提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防范能力。

  优化应急管理机制。结合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特征与应急防范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机制,通过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赋能高校稳定发展。具体而言,应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运用,持续提升高校预警监测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体系;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体系优化完善,并有机整合技术检测与社会检测,持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能力;持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金支撑,设置专项资金,以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始终在“被监测”范围之内。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机制层面,也需进行优化与完善。需注重强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认知与预测,全面了解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前期的特征,通过全面分析高校运行现状,及时发现“风吹草动”,并迅速做出判断。还需注重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通过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组建,提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判断能力,借此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防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作者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