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法核心在于通过“问题—探究—反思”的螺旋式递进,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认知壁垒,实现知识传递向思维生成的范式转换。
问题链教学法的认知逻辑建构:从知识传递到思维生成的范式转换
问题链教学法的逻辑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析:首先,采用认知冲突激发思维活力,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情境触发学生既有知识体系与新概念的矛盾冲突,形成思维张力;其次,运用辩证思维推动认知迭代,在问题剖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认知框架进行批判性反思,实现概念体系的动态优化;再次,建立知行合一的实践转化机制,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促进理论认知向现实应用的有效迁移,形成知识建构的完整闭环。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蓝,其独特的区域发展史为问题链设计提供了丰厚的认知载体。沈阳铁西区从“东方鲁尔”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区的转型实践,构成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鲜活案例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构建三级问题链:基础层面围绕“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布局的历史合理性”展开事实性追问;方法论层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辽宁的实践逻辑”进行辩证分析;价值层面延伸至“新时代东北振兴中的制度优势转化”进行深刻探讨。这种分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思维沿着“历史必然性—现实矛盾性—未来可能性”的认知轴线纵深发展,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形成服务辽宁振兴的实践智慧。
价值生成的辩证统一机制:知识逻辑与育人目标的协同共振
问题链教学法的价值生成遵循“知识内化—能力转化—价值升华”的三维演进规律,其本质是教育主体在思维实践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可依托大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地缘优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构建“全球价值链重构—辽宁对外开放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问题链,将区域发展战略置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观视野中进行考察。学生在解析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营口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等具体问题时,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创新。
这种价值生成机制具有三重辩证特性:首先,实现历史逻辑与现实关怀的交融,如将抗美援朝精神与新时代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进行跨时空对话;其次,达成个体认知与集体价值的共鸣,通过“新时代辽宁精神大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规划自觉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再次,构建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的共生关系,借助思维可视化评价矩阵,通过追踪学生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辽宁定位”等问题中的论证逻辑,实现价值塑造的可观测、可评估。这种育人模式使思政教育从“价值悬置”走向“价值在场”,有效破解传统课堂“入耳不入心”的困境。
教学改革的系统化推进路径:生态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问题链教学法的深度实施需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引,构建“资源整合—主体协同—能量循环”的立体化育人系统,其建构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原则,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推进。
其一,在地化资源整合机制。基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振兴实践,建立分层分类的问题链资源矩阵。在历史维度,将抗联密营遗址、共和国工业遗产等物质载体转化为“沉浸式问题场景”,如开发“重走雷锋路”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通过还原历史情境中的道德抉择,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脉。在现实维度,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构建动态问题库,收录辽宁产业数字化转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等200余个现实议题,形成“基础理论—战略规划—实践案例”三级问题链架构。
其二,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政—校—企—研”四维联动的教育共同体。在区域层面成立“新时代辽宁精神研究中心”,将辽宁振兴实践中的制度创新、文化更新转化为教学问题链。例如,将沈阳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政府工作报告拆解为“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国企改革深层矛盾解析”等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参与政策模拟论证。在校企协同层面共建“数字思政实验室”,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人工智能伦理困境”“数字经济劳动价值重构”等教学问题链,使理论思辨直接对接产业前沿。这种协同机制既强化了教学内容的实践导向,又为区域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其三,全周期评价反馈系统。创新“过程性追踪—发展性诊断—增值性评估”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型,生成个体思辨能力发展曲线图。同时建立教学效果反哺机制,促进学生在现实问题中提出创新方案。这种闭环评价体系使价值生成效果可量化、可验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生态循环。
问题链教学法在辽宁高校的实践探索,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区域发展实际的创造性结合,也是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认知逻辑的重构、价值生成的升华和系统生态的构建,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深度—实践效度—情感温度”三位一体的辽宁方案。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和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问题链教学法将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释放更大能量。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