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焦裕禄同志以其舍己为民的公仆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品质,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的楷模。焦裕禄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一脉相承,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焦裕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焦裕禄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
首先,焦裕禄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建设的精神榜样。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并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焦裕禄同志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他在兰考县工作期间,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带领全县干部职工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使兰考县面貌焕然一新。他是党的好干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一心为民、身先士卒。他的事迹深深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
其次,焦裕禄精神是大学生作风建设的价值标杆。焦裕禄同志的一生是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一生,他的衣帽鞋袜都是坏了补、补了坏,缝了又缝,始终不舍得丢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次,焦裕禄精神是大学生能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兰考县工作期间,焦裕禄同志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调研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他深入田间地头,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真实情况,将调研工作做扎实,把实际状况摸透彻。正是得益于这样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他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制定出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他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值得新时代大学生学习。
焦裕禄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是将焦裕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鲜活的内容,运用丰富的形式讲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引导大学生深入探寻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从中深刻领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内涵。可建立动态案例库,整合兰考档案馆原始文献、焦裕禄家属访谈录、《焦裕禄传》批注版等资料,按 “治沙历程”“民生日记”“精神谱系” 分类建立数字资源库,要求学生课前选取典型场景撰写《史料解码笔记》,如记录 1963 年兰考风沙灾情数据与焦裕禄治沙方案的对应关系。同时,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深入阐释焦裕禄精神,帮助学生领悟其精神实质,从中获得思想启迪与行动指引,真正融入思想、化为行动,成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是将焦裕禄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重要载体,为焦裕禄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办学传统、学术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方面,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全方位地宣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为大学生营造沉浸式的成长环境,使其时时刻刻置身于这种精神的滋养之中。如在图书馆前的广场打造“焦桐记忆”雕塑园,以兰考焦桐为原型创作青铜雕塑,基座刻写焦裕禄治沙名言;在教学楼连廊打造“精神谱系时空墙”,用多媒体屏滚动展示焦裕禄日记手迹、治沙工具复制品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深刻领悟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崇高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是将焦裕禄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中的这句话说的正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广度和深度。焦裕禄同志为掌握真实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同样,大学生若要真正领悟焦裕禄精神,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躬身实践。如组建“青年治沙志愿服务团”,与本地荒漠化治理办公室合作,在城郊退化土地开展“三害” 治理实验,地理专业学生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站,生物专业学生培育耐旱植被,工程专业学生设计低成本固沙装置等;每月发布《当代治沙实践报告》,分析当代治沙技术对当时兰考治沙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焦裕禄精神的伟大力量,磨砺意志品质,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将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