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菌季到了,如何吃得开心又放心
2025-07-05

  随着夏季来临,吃菌季到了,如何吃得开心又放心?专家提醒公众注意吃菌安全。

  “毒蘑菇”很狡猾,有潜伏期还有假愈期

  毒菌的“狡猾”,首先体现在外貌上。

  专家表示,有的毒菌不仅样貌朴实,甚至还有微微的清香,特别是灰花纹鹅膏菌,外貌和可食用的草鸡枞高度相似,很容易误采误食。还有火炭菌“三兄弟”常常生长在同一环境中,长得极为相似,唯一区分就是菌子背面褶子的疏密,且只有几毫米之差,几乎难以分辨。

  其次,野生菌中毒还有潜伏期和假愈期。专家介绍,鹅膏菌中毒有一个潜伏期,一般在6小时以上,这6小时中毒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在12至14小时左右,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这个症状很快会消失,也被称为“假愈期”。

  中毒者常常以为症状过去了没事了,不去医院处理。但到了36至48小时左右,就会进入到肝衰竭、肾衰竭的阶段,这个时候再到医院就诊,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所以,出现症状比较晚的菌中毒反而要格外小心,致死性更高。

  出现野生菌中毒如何自救

  专家建议,中毒者应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尽量将胃内食物呕吐出来,并及时导泻,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前往附近医院救治,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

  避免野生菌中毒,预防大于一切

  专家表示,网传的一些“辨毒偏方”,如“虫蚁啃过就能吃”“颜色鲜艳才有毒”“生蛆的菌无毒”,这些大多是不靠谱的。

  分辨“毒蘑菇”,至少记住一句口诀:头上戴帽子(有菌盖)、腰上系裙子(有菌环)、脚上有靴子(有菌托),有这些特征的野生菌不能采食。但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的风吹日晒会导致上述一些特点不明显。

  如何正确食用野生菌?“吃菌子一定只吃来源可靠熟悉的菌子,同时要炒熟炒透,不能凉拌,尽量保证食用的种类单一、适量。”专家说,比如见手青虽有毒性,但属于条件可食用菌。烹饪得当是可以适量食用的,一定要高温爆炒,充分加热。菌子虽然美味,也不能贪多,少量的毒素可能对人体没有影响,但大量或连续食用则会“量变引起质变”。

  专家介绍,目前菌中毒没有特效的解毒剂,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常规洗胃、活性炭吸附、导泻,其他有针对性的包括:镇静剂、补液、抗过敏、激素、碱化尿液、胆囊穿刺以及一些早期结合鹅膏毒素的药物如水飞蓟宾+青霉素G。但如果症状过重,就需要开展血液净化、呼吸机、ECOM等技术,甚至只能进行肝移植手术。

  专家提醒,对野生菌和大自然要保持敬畏之心,预防大于一切,“吃菌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见小人,莫狂喜;吐和拉,要注意;假痊愈,需警惕;肝和肾,在哭泣。一句话,中毒后要抓紧去医院救治,切莫有侥幸心理。”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