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玙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的使用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暑假整容热的背后,其实也和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对个人的认知塑造有密切关系。
过去的审美风潮吹得慢也吹得散,人们不会过度集中地接受一种美学。但当下,伴随着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一种审美风潮很快就能吹到各个角落。同时,算法机制下,新媒介给个人形成了大数据囚笼,看似赋予你自由选择的权利,实则是围绕着你感兴趣的内容,持续推送信息以加固认知。当你刚开始接受瓜子脸高鼻梁的审美,平台源源不断推送相关博主或是和你有类似烦恼的人,汇聚的信息造成一种凝固的认知,围观者成为参与者。
而且,媒介的影响不仅在网上,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前大家接收信息通过读书看报,更多是一种被动输入。而现在,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以点赞、点评等方式参与互动。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评价,或代入被评价的视角。自我认知可能会变得很脆弱,审美也可能建立在他人的定义之上。
从古至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数字艺术,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美的多样性。自然界的万物更是美得千姿百态,从非洲草原上奔腾的角马到深海中绚丽多彩的珊瑚礁,从高山之巅的雪莲花到热带雨林中的巨蟒,每一种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美。
我们应学会从这些丰富的文化与自然现象中汲取养分,认识到美并非只有一种模样,而是有着无数种可能。当然,社会也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让各种各样的美都能绽放光彩,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少数符合“标准”的外表。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