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2025-07-25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整堂课中起着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内容碎片化、时间跨度大、学生兴趣不足等挑战,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综合应用的桥梁,营造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为后续的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优化历史课堂导入策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历史内容繁杂,涉及大量的年代、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效的课堂导入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将有趣的历史故事、事件年代以及文学史实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还能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第二,可以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说,关联的历史事件众多,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而新知识则是旧知识的进一步延伸。课堂导入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知识结构,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知识内容上都能做好衔接新知识的准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中历史知识脉络,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课堂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新颖、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节奏。在具体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设置的启发性问题,以及创设的有趣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观念。

  第四,可以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开启知识的大门,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互动和交流方式,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有效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一种轻松、活跃且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氛围。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分析和探讨,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相对沉闷的历史课堂逐渐活跃起来,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完成与历史思维的碰撞。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导入方式缺乏创新性。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复习导入和简单的提问等方式,通过知识的回顾进行导入,缺乏创新性,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备感枯燥和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导致课堂导入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没有有效控制导入时间。合理把控导入时间也是课堂导入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导入环节的尽善尽美,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展示资料、阐述故事情节,导致新课内容的教学时间被压缩,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而有的教师导入过程又过于仓促,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新课的预热和准备,学生对新知识的突然导入会倍感突兀,很难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后续课堂知识的衔接和学习。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入过程中,有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反馈和学习需求,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难以达到预期的导入效果。

  第三,导入内容偏离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时,为了增加导入内容的趣味性,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有时候会偏离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虽然会被教学内容吸引,但很难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的核心知识上,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具体策略

  第一,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种切实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主要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节奏。每个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情感基础,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并合理把握故事长度,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历史故事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和历史价值,从而有效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上)》)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当时,秦国先后灭掉了赵国和韩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兼并之势,与荆轲密谋如何去接近秦王,寻找合适机会刺杀秦王嬴政。最终,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反被秦王侍卫反杀。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秦国为何让六国如此忌惮?”“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引出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秦朝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统一措施,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第二,多媒体辅助导入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多媒体辅助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学生营造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氛围。多媒体辅助导入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多元化的媒体资源,带领学生进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文化、人物或者现象的好奇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出发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相关片段,为学生展示长安在贞观年间繁华、热闹的盛世场景以及唐太宗在朝堂上与群臣各抒己见、商议国家大事的画面,再展示敦煌莫高窟中反映当时民族文化交流的壁画图片,引导学生对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长安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又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播放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生活场景,从古埃及金字塔这一伟大建筑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的生活,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文明的历史魅力,促使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充满探索精神。

  第三,问题导入法。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从懵懂的状态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教学目标契合在一起,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问题导入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框架结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时,教师可以创设悬念性问题场景,如提出“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达到鼎盛时期,为何短短几十年就被政治腐败、朝政混乱的场面所代替,使唐朝由盛转衰?到底什么事件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能让一个如日中天的王朝遭受如此重创?”等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决心。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于15世纪以前的欧洲来说,信息相对闭塞,为什么欧洲各国会突发奇想,开启航海探险活动,开辟新航路?他们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等,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解读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第四,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成为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在巩固和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导入,为新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当然,教师在采用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时,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精准关联新旧历史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等相关知识,并提出“在政权频繁更替、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曹魏、西晋和北魏分别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等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九品中正制、屯田制等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制度的存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进入隋唐时期,受战乱影响,大量土地荒芜,经济衰败,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适应社会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在讲述“国家在经济制度方面如何进行调整?”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过程中。又比如教师在讲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的建立”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分封制、宗法制等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分析这些制度存在的优势和缺点,通过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秦朝制度的创新发展和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运用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时,要精准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复习的内容要与导入的新知识契合在一起,而且复习时间不能过长,要及时进行新知识的切入。

  第五,时事热点导入法。时事热点导入法是将历史史实与当下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时事热点的话题感和时代感相对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时事热点还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对于历史学习来说,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中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讲述“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时,可以给学生展示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新闻报道,带领学生分析各个国家贸易战背后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导入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让学生推测当时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农村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商品经济又是怎么样流通的,与当下的乡村发展有什么异同点等等,促使学生可以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与当下的对外贸易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结合现在的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使学生学会逐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是高中历史的一个关键性教学环节,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历史课堂导入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紧扣教学主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有效地提升课堂导入的质量和效果,进而为学生后续的历史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辅助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式导入法、时事热点导入法等具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导入方式,从而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全面适应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济南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