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探究
2025-07-26

  目前,部分高校音乐教育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创造力受限。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要以深化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等为主体,不断完善多元协同教育机制,以适应“以美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实践平台,从而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知识应用能力、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为其更好融入音乐艺术学习氛围和开展音乐知识学习探索夯实基础。

  强化音乐审美与应用双轨教学模式

  强化音乐审美与应用双轨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音乐人才的关键路径。在这一模式下,构建以“经典作品+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审美课程体系,是建立高校音乐双轨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该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中西经典音乐作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机制,双轨教学模式有着显著优势。它不仅注重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改变了以往单纯按照教师审美开展音乐教学的实践方式,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表达置于重要地位,使其成为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载体,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搭建音乐技能应用与审美能力强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机制。一方面,利用“音乐创编+实践互动”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作品,在提升音乐素养与学习认知的同时,逐步强化音乐艺术审美。例如,通过对非遗音乐、民族音乐的运用,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其对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学习鉴赏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创编的方式,在现代音乐框架中巧妙融入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元素,使传统与现代音乐有机融合,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创作素材,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表达,激发其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搭建线上互动式学习工坊,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学生可以运用歌剧、戏剧、音乐剧等多元艺术载体,进行艺术创作与素材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在线上平台对著名的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或二次创作,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交流,分享创作思路与心得,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提升自己的作品。这种线上互动式学习模式,不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与创作,还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艺术审美水平,为其音乐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双向提升夯实坚实基础。

  构建音乐与科技交叉创新课程群

  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教育资源,赋能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并建立音乐与科技双向交叉课程群,同样有助于深化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开展交叉课程群的课程资源整合,将《虚拟现实音乐制作》《音乐科技史》及《数字美学》等在线课程中的教学要素加以提炼,将涉及数字音乐创作、电子音乐艺术、沉浸式音乐表演等相关内容的知识,导入当前音乐课程教学平台,并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类与资源内容的筛选,设计“基础技能→项目实践→创新研究”三阶段课程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及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音乐教学实践。譬如,针对学困生,教师要运用MusicEarExpert、MusicFocus等音乐练习软件,对学生开展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对音乐技巧的运用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层次后,教师则可引导其适当参与各学习小组的音乐创作项目。对于拔尖学生,教师则可直接运用Orb Composer编曲软件,让学生参与小组音乐创作项目,并定期开展音乐创作竞赛,总结学生音乐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新的学习、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总之,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软件,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群学习资料,打造互动式音乐课堂,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

  打造智能音乐教育实践生态系统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可以利用Melodyne、Amped Studio等智能音频分析技术,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并为学生开展强化训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平台高效化、智能化服务优势,有效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演奏特点与音乐偏好,做好个性化音乐课程设计,并结合学生对音乐技巧、知识的掌握,搭建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教育生态,完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实践体系。譬如,借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技术赋能艺术、数据服务人文”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在线上的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还原部分音乐表演、音乐作品演奏的情境,积极地开展多元教学互动。线下课程则侧重于利用人工智能,辅导学生开展音乐实训,帮助学生解决在音乐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建立兴趣导向课程模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建立校地协同音乐教学实践共同体

  建立校地协同音乐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指通过联合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科技企业等主体,搭建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教育实训平台,进一步利用“项目式”教学构建过程导向与成果导向的双向发展课程体系。高校负责针对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提供系统性的教育支持,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企业与文化机构等主体,则需要对成果导向的教育实训提供支持,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音乐节策划、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加强音乐知识的转化,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对音乐知识的应用经验。譬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策划公益音乐课堂、举办地方音乐文化讲座或社区音乐会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表现力,拓展学生音乐知识的应用途径,检验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成果,为后续持续优化音乐课程体系及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成就感提供内在支撑。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院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美育视域下高师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YB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