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优秀家训文化助力家风建设
2025-03-31

  徐海燕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文章,为做好新时代家庭建设和家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202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一部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刻认识加强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一个家庭而言,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我国古代家庭有注重家风的传统。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流传至今。历代家风家训,都特别强调家国天下、积德行善、以俭治家、以廉养人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红色家风,映照初心、影响深远。毛泽东同志总是教育子女要积极投身到为国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已经失去5位亲人,还是决意送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周恩来同志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为杜绝家人亲属获得任何特权,订立了“十条家规”;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至今为世人所传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风政风社风的影响,不言而喻。有句话讲得好,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也是党风政风社风的“压舱石”。我们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助力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

  夯实基础,建设好家风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结合时代需要,把这些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掘整理出来,并对内容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对其进行通俗化解读和生活化阐发,奠定以什么样的“文”实现“化人”目标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要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们对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现实需求,增强认知兴趣,取得学习实效。近年来,萍乡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以微课形式拍摄中华优良家风文化的宣传视频,打造优良家风线上“精品公益课堂”;以系列讲座、科学家教进万家、红色家书故事会、经典家风故事比赛、中华优良家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线上线下开展公益课堂,助力新时代家庭家风建设,这一做法,取得良好效果。

  协同发力,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家风建设。家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2018年实施的《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写入立法目的,明确了建立家庭实施、政府推动、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因此,在家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构建起党委、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联动的格局。要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家风建设的发展和前进方向。要把家风建设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文明家庭创建。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要善于用好社区这个舞台,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组织家庭开展文化活动,邀请家风建设搞得好的家庭典型走进学校、社区,分享他们的家风故事和教育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家风文化,播放家风故事、发布家风文化知识,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正确家庭观念。要善于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家风文化宣传栏,组织文化志愿者进村入户写家训、拍全家福等。要发挥好文化馆的作用,以“流动照相馆”的形式,长期与公益组织、社区携手组织开展免费的全家福拍摄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家庭亲情,感受到好家风的魅力。

  〔作者系萍乡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萍乡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教育路径研究》(23SH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