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海峰 董振堂,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从宁都起义,奔向光明,到长征路上,勇当后卫,浴血河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功勋。 在宁都起义纪念馆董振堂生平事迹的珍贵史料前,我在沉思,是什么力量让董振堂从一个旧军人,走到信仰的旗帜下,为了工农解放而洒尽一腔热血? 答案就在1932年6月董振堂撰写的《宁暴经过》里:“……看清楚了国民党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1895年,董振堂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升至国民革命军的旅长。董振堂之孙董乃煌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爷爷幼时,家中生活艰难。帝国主义猖獗,洋人横行乡里……”正是这些苦难经历,让董振堂自小立下了从军救国的志向。 1926年8月,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共产党员刘伯坚,与董振堂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一个又一个夜晚,刘伯坚常与董振堂促膝长谈,向他宣讲共产主义理论。从此,董振堂的思想日益倾向革命。 宁都霹雳举红旗。1931年12月14日,在第二十六路军中共秘密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一心向往光明的董振堂,与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中共秘密党员赵博生和季振同、黄中岳等重要将领,率领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后任军团长。 在赣南,我先后来到石城、瑞金、信丰等地,追寻董振堂战斗的足迹,听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2年4月,经第十三军政委何长工介绍,董振堂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董振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3000块银元全部作为党费上缴,毛泽东劝他给自己留一点,给家里也寄点。他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了,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 在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里,董振堂迅速成长为英勇善战的红军名将。1932年3月,在攻打赣州战况危急之际,中革军委急调红五军团解红三军团之围。赶到赣州城外的第十三军指战员在董振堂、何长工率领下,用大刀与敌贴身近战,以雷霆之势,硬撼强敌,接出了被围部队。 赣州战役后,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攻漳州,战南雄水口,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闯关夺隘,歼灭强敌奏凯歌,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并称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 在参观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前,我曾到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在展厅陈列的铁流后卫展板前,我想起了朱德元帅在长征中对红五军团的赞誉:“老五断后,我放心。”老五,就是红五军团。 “虔诚做殿军,有勇且知方。”在长征中,善打防御战、阻击战的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没有一场战斗不是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没有一个故事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寸土千滴红军血”的湘江之战中,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在渡口、土地圩一带与敌军顽强激战两天两夜,像铁闸一样紧紧地堵住了国民党军,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 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金沙江,董振堂指挥不足5000人,在石板河一线喋血鏖战九天九夜,拼死顶住了十几倍于己的敌军的疯狂进攻,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回忆:“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他(指董振堂)一面积极完成作战任务,一面站在朱老总一边,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抵制和斗争。”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编,改称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向宁夏、甘肃、新疆方向进发。1937年元旦,红五军一举攻占甘肃高台县城。1月12日,国民党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马步芳,调集重兵向高台进攻。 董振堂带领部队与七倍于己的敌军浴血苦战九个昼夜,年仅42岁的董振堂与所率30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宁都起义纪念馆,我动情诵读着叶剑英元帅《建军纪念日怀战烈》中写董振堂的诗:“……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