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中华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优秀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内涵,不仅发挥着内化道德与规范行为的作用,更成为维系乡村秩序、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当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与培育,充分发挥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和内化自律的积极作用,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新效能,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乡村民俗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治理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江西创造性地促进传统民俗节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文化人、以俗促治”的特色路径。比如,石城县依托客家“实诚文化”,将祠堂改造为“说事议事”平台,通过“祠堂法庭”调解赡养、彩礼等纠纷。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创新治理载体、重塑共同体意识,探索乡村善治的创新路径。民俗节庆重构与乡村治理的结合,既保留乡土文化根脉,又赋予现代治理内涵,能够形成“文化赋能-治理增效-发展提质”的良性循环。通过系统构建“文化解码-功能重构-主体激活-机制创新”的实施路径,民俗节庆成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引擎”。 以优秀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治理,一方面,要大力挖掘、传承民俗文化资源,强化乡村文化认同。组织专业团队或邀请专家学者,对乡村民俗文化开展调研和整理。构建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创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系统整理和归档,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提供数据支持。设立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或博物馆,为村民和游客提供直观了解和学习优秀民俗文化的平台。鼓励和支持村民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民俗节庆活动等,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中的公共事务属性和集体参与意识,建立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如村民议事会、民俗协会等,让村民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依托优秀民俗文化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利用民俗节庆活动、村民大会或民主协商会议等,讨论和解决乡村公共事务。同时,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和乡村治理信息平台,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作者系江西科技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