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5-05-12

  ■ 钟小明  谢 敏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经济发展、社会形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战略规划,科学回应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为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积极发展人工智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并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人工智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提供了战略指引。

  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突破。重大技术突破必然源于原始科学创新,基础研究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破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深刻阐明了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长远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坚持技术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广泛渗透性、深度协同性、有效替代性、强大创造性和全面赋能性等技术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经济领域,需要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经济结构优化与增长动能转换提供新引擎。目前,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在社会治理领域,应当促进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相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想见,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政务管理、公共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工智能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发展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共建共治,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2023年10月,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他国主权”“智能向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等原则,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避免其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这一重要理念旨在破解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中面临的机会、规则不平等问题,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既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力推动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健康有序发展。

  ▌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实践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提供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人工智能创新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尤其是加大对数据中心、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

  推动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需要统筹各方力量。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国家科技战略为引领,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对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和源头创新。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智能算力调度体系;建立高质量数据库,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打造专业化大模型,拓展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等方式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改善民生。随着DeepSeek等普惠开源模型的普及,中国正加快向智能社会转型。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智能驾驶、辅助医疗、养老服务和消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缩小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公共安全事件及自然灾害,防范重大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安全防治。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隐私泄露、深度伪造、信息造假等问题,理应从政策、技术、法律与伦理等层面加强防治。充分预估风险,在政策措施中预设弹性冗余,增强抗风险能力。推动先进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通用大模型等安全技术的创新,防范数据泄露、恶意攻击和其他安全漏洞,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加快人工智能立法进程,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完善相关伦理制度建设,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规范。

  扩大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协同共治,努力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模型安全认证互认机制,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和技术共享,缩小全球智能鸿沟。突破单纯技术输出模式,构建不同文明的“对话桥梁”,促进技术和文化的双重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